中华网非遗频道

非遗
当前位置:经典案例 > 正文

非遗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天津经验"研究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天津经验"研究报告
非遗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天津经验"研究报告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传承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天津市作为一座拥有6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天津市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津经验"。本报告将系统梳理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典型案例及经验启示,为其他地区提供有益借鉴。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况

天津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产业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全市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项目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9项,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357项(含国家级),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00余项。同时,天津市已认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66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72[0]

这些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天津市的文旅融合、文创开发、研学教育等产业发展提供了独特优势和文化支撑。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作为专业平台,也为非遗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播提供了重要载体[1]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协同发展的主要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协同发展

天津市积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融入旅游产业,形成了"非遗+旅游"的发展模式。河西区、南开区、蓟州区立足各自资源禀赋,以差异化定位推动文旅产业协同发展。河西区依托人民公园、文化中心等载体,以西岸艺术节等活动为媒介,将非遗元素融入旅游体验[1]

天津市还通过推进非遗项目与市场接轨,推动以杨柳青木版年画、布贴画、剪纸等传统艺术为核心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挖掘非遗产品消费潜力。同时,以节庆活动为载体,打造传统节日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非遗旅游的吸引力[6]

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天津市积极探索"文创+非遗"产业发展新路径。202342日,天津市河东区政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办公室与天津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共同举办了"花间相遇文创携行——区校企共建探索'文创+非遗'产业发展新路径"活动,通过区校企合作,探索非遗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3]

天津市还积极推动非遗与动漫产业的融合发展。南开大学的研究项目包括"天津民间美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以及"京津冀区域动漫产业协同发展研究",探索通过动漫艺术传播非遗文化的新方式[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教育产业协同

天津市高度重视非遗教育与传承。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与研究方向,培养专门从事非遗理论研究和传承人口述史记录的专业人才[13]

河东区充分发掘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加强非遗资源库建设,对区内已有的101项非遗项目进行系统保护。同时,继续深入挖掘区内非遗资源,大力组织开展非遗交流、展示活动,促进非遗教育的普及和传承[24]

区域协同与跨省合作

天津市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推动区域非遗资源的共享与合作。天津市非遗中心在全国率先开展民俗学者手稿征集工作,先后征集了中国民间美术史论家、收藏家王树村先生的手稿;著名曲艺研究专家薛宝琨先生的藏书、光盘等,为非遗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5]

天津市还通过轮值"京津冀非遗联展",对三地项目源流与技术进行深入调研,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通过"非遗新作品双年展""匠意致美""温暖""寻匠务本"等展览活动,促进京津冀地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交流与合作[21]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创新举措

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天津市积极推进非遗数字资源库建设,建设完成天津非遗数据库,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全面记录。同时,天津市非遗中心在全国率先推进史料征集和研究成果转化,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28]

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天津市实现了非遗资源的数字化保存和传播,扩大了非遗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为非遗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创造了条件。

非遗工坊与传承基地建设

天津市积极推动非遗工坊的建设,这是新时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新举措。非遗工坊是在指导思想、法律保障、政策依据、理论依托、历史传承、直接动因与现实基础的共同关照下形成的,为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重要平台[29]

非遗工坊不仅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展示技艺和创新产品的场所,也为游客和消费者提供了体验非遗文化、购买非遗产品的渠道,促进了非遗与旅游、文创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非遗IP开发与品牌建设

天津市积极挖掘非遗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非遗IP和品牌。通过将非遗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天津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提升了非遗的市场价值和影响力。

非遗IP的开发不仅促进了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也为相关产业发展注入了文化动力,形成了文化引领产业、产业反哺文化的良性循环。

政策支持与机制创新

天津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非遗与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2017年,天津市发布了《天津市传统工艺振兴实施意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天津地域特色文化,恢复整理、发掘和运用传统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丰富传统工艺的题材和产品品种,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23]

天津市还印发了《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同发展,促进全市上下形成参与守护、传播、弘扬非遗的浓厚氛围[32]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典型案例

杨柳青木版年画与旅游产业融合

杨柳青木版年画是天津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也是天津市最具代表性的非遗资源之一。近年来,天津市积极推动杨柳青木版年画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打造了杨柳青年画村、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等旅游景点,将非遗文化体验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

游客在杨柳青年画村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年画作品,还可以参与年画制作体验活动,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这种"非遗+旅游"的模式,不仅促进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天津河东区"文创+非遗"发展路径

天津市河东区积极探索"文创+非遗"产业发展新路径,通过区校企合作,推动非遗与文创产业的深度融合。202342日,河东区政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办公室与天津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共同举办了"花间相遇文创携行——区校企共建探索'文创+非遗'产业发展新路径"活动,为非遗与文创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3]

河东区通过整合区内丰富的非遗资源和高校的创意设计能力,开发出一系列具有河东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提升了非遗的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为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开辟了新的途径。

天津河西区全域文旅矩阵建设

河西区依托人民公园、文化中心等载体,以西岸艺术节等活动为媒介,以差异化定位推动文旅产业协同发展。河西区立足资源禀赋,将非遗作为旅游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文旅品牌[1]

河西区的全域文旅矩阵建设,不仅提升了区域文旅产业的整体水平,也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渠道,形成了文化引领旅游、旅游促进文化传承的良性循环。

京津冀非遗联展与协同合作

天津市积极推动京津冀非遗联展活动,通过轮值"京津冀非遗联展",对三地项目源流与技术进行深入调研,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通过"非遗新作品双年展""匠意致美""温暖""寻匠务本"等展览活动,促进京津冀地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交流与合作[21]

京津冀非遗联展不仅为三地非遗传承人提供了展示技艺和交流经验的平台,也为京津冀地区的文化旅游合作创造了新的机遇,推动了区域文旅产业的协同发展。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协同发展的经验启示

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是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提供资金支持、搭建合作平台等方式,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非遗保护与利用,推动非遗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

这种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模式,既确保了非遗保护的基本要求,又充分发挥了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为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并重

天津市在非遗保护与利用过程中,注重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并重。一方面,通过建立非遗数据库、开展传承人培训、举办展览展示等活动,加强对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另一方面,通过与文创、旅游、教育等产业的融合,推动非遗的创新发展,提升非遗的市场价值和影响力。

这种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并重的模式,既尊重了非遗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又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为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区域协同与特色发展并举

天津市在非遗与产业协同发展中,注重区域协同与特色发展并举。一方面,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推动区域非遗资源的共享与合作;另一方面,立足各区资源禀赋,以差异化定位推动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非遗与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这种区域协同与特色发展并举的模式,既促进了区域文旅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又充分发挥了各区的比较优势,形成了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数字赋能与文化创新并行

天津市在非遗与产业协同发展中,注重数字赋能与文化创新并行。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推动非遗资源的数字化保存和传播,扩大了非遗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另一方面,通过文化创新,将非遗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非遗文创产品,提升了非遗的市场价值和影响力。

这种数字赋能与文化创新并行的模式,既适应了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趋势,又推动了非遗的创新性发展,为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未来展望

深化非遗与产业融合的广度与深度

未来,天津市将进一步深化非遗与产业融合的广度与深度,推动非遗与更多产业的深度融合,如与健康养生、教育培训、影视传媒等产业的融合,拓展非遗保护与利用的渠道和方式。

同时,天津市还将推动非遗与产业融合的深度发展,通过更加精细化、专业化的运作,提升非遗与产业融合的质量和效益,形成更加成熟、稳定的融合发展模式。

加强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天津市将进一步加强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建设更加完善的非遗数据库和数字展示平台,推动非遗资源的数字化保存和传播。

同时,天津市还将积极探索区块链、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在非遗保护与传播中的应用,提升非遗的互动性和体验性,扩大非遗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推动非遗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天津市将进一步推动非遗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国际非遗展览、论坛等活动,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天津非遗的国际影响力。

同时,天津市还将探索非遗"走出去"的新模式,通过对外文化交流、商业合作等方式,推动天津非遗走向世界,提升天津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完善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机制

天津市将进一步完善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机制,加强对传承人的支持与培养,提高传承人的传承与创新能力。同时,天津市还将建立健全非遗创新发展的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非遗的创新发展,形成更加开放、包容、创新的非遗传承与发展环境。

通过完善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机制,天津市将为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推动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结论

天津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协同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津经验"。通过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并重、区域协同与特色发展并举、数字赋能与文化创新并行等模式,天津市成功地将丰富的非遗资源转化为文化优势和经济优势,推动了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未来,天津市将继续深化非遗与产业融合的广度与深度,加强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推动非遗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完善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机制,为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天津经验"不仅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探索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模式、完善机制,天津市将继续引领非遗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潮流。



参考文献

[0] 天津市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 https://www.ihchina.cn/project_details/27490.

[1]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http://www.ichtianjin.com/.

[3] 中国商报网:天津市河东区:探索"文创+非遗"产业发展新路径. https://news.tju.edu.cn/info/1005/74698.htm.

[5] 天津市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 https://www.ihchina.cn/project_details/27490.

[6] 天津市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困境及路径研究. https://fzgg.tj.gov.cn/zwgk_47325/jgxx_47327/zsdw/tjsjjfzyjy/kycg/202410/t20241028_6763152.html.

[11] [DOC]. https://ssrm.nankai.edu.cn/__local/3/19/2C/B3C24605E4DBD0E4E2904F12C1B_EBDD96DC_9E00.doc?e=.doc.

[13] [PDF] Untitled -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 http://gs.tju.edu.cn/__local/B/42/16/A1C59AD12A8B91046A9F6435B89_8C2405E6_13FF75B.pdf.

[21] 天津市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 https://www.ihchina.cn/project_details/27490.

[23] 关于印发《天津市传统工艺振兴实施意见》的通知(津文广规〔2017. https://www.ihchina.cn/file2_detail/9242.html.

[24] 天津市河东区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_其他. https://www.tjhd.gov.cn/ztzl/ztzl1/zqthqzc/qt/202210/t20221025_6017495.html.

[28] 天津市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 https://www.ihchina.cn/project_details/27490.

[29] 非遗工坊的生成逻辑、基本意涵与. https://heritlab.tju.edu.cn/info/1439/2043.htm.

[32] [PDF] 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天津市财政局. https://whly.tj.gov.cn/ZWGKYXXGK1640/zcwj09271/WLJZCWJ09274/202108/W020210826551701593189.pdf.

(责任编辑:闻奕)

推荐阅读

怎样发挥非遗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怎样发挥非遗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非遗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2025-04-28 10:02 非遗
敦煌美学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敦煌美学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枢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敦煌美学密切相关。

2025-04-28 09:53 非遗;敦煌
敦煌壁画里的非遗美学:传统工艺与艺术表现的完美融合

敦煌壁画里的非遗美学:传统工艺与艺术表现的完美融合

敦煌壁画作为中国艺术的瑰宝,不仅是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025-04-28 09:51 非遗;敦煌壁画
热点/传承非遗:宝马7系“非遗车”

热点/传承非遗:宝马7系“非遗车”

传承非遗 打造传世经典 宝马7系“非遗车”捐赠清华美院专访清华美院工业设计系主任 张雷从2007年开始宝马发起了“ BMW 中国文化之旅”企业社会责任项目,聚焦中国传统文化保护

2025-04-24 10:59 非遗;汽车
热点/非遗赋能汽车企业文化发展行动方案

热点/非遗赋能汽车企业文化发展行动方案

汽车企业参与非遗保护的背景与意义汽车企业社会责任的新维度随着企业社会责任(CSR)理念的深化,汽车企业不再局限于关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而是开始将文化保护纳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

2025-04-24 10:57 非遗;汽车
2025年4月份非遗热点及学术分析

2025年4月份非遗热点及学术分析

4月非遗热点活动概览清明节传统民俗文化体验热潮2025年清明假期期间,传统文化节俗体验活动受到公众热捧。

2025-04-24 10:55 非遗;热点
“赵朴初文化”创意设计征集活动启事

“赵朴初文化”创意设计征集活动启事

“赵朴初文化”创意设计征集活动启事——传承朴初精神,创意文化表达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学习弘扬赵朴初文化精神与艺术成就,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融合

2025-04-15 16:17 赵朴初;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十大热点话题研究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十大热点话题研究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2025-04-15 15:00 非遗
您所不知道的那些“非遗冷知识”

您所不知道的那些“非遗冷知识”

本文向您介绍一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鲜为人知的“冷知识”,揭示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独特之处。

2025-04-15 11:01 非遗
权威发布:非遗消费年度报告

权威发布:非遗消费年度报告

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消费趋势报告一、市场规模与增长动力1.市场规模突破千亿2025年,我国非遗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000亿元,较2020年增长50%以上

2025-04-14 10:49 非遗;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