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非遗频道

非遗
当前位置:经典案例 > 正文

"浙江经验":非遗传承与产业协同发展的研究报告

"浙江经验"非遗传承与产业协同发展的研究报告

"浙江经验":非遗传承与产业协同发展的研究报告

浙江省非遗保护的政策框架

立法保障体系

浙江省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制定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该条例共27条,明确了非遗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保护措施、管理机制和法律责任等内容,构建了系统完善的非遗保护法律框架[1]

条例特别强调了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在非遗保护中的责任,鼓励和支持非遗保护的民间性活动,并对开展相关活动给予指导和资助。同时,条例也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认领等方式参与非遗保护工作[27]

机构设置与资金保障

为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浙江省设立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所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机构规格为正处级,挂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牌子,主要负责全省非遗保护的具体工作[4]

在资金保障方面,浙江省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简称"非遗资金"),由省财政通过一般公共预算安排,专门用于支持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促进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26]

浙江省非遗保护的主要做法

建立健全非遗保护体系

浙江省建立了省、市、县三级非遗保护工作体系,形成了上下联动、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全省各级文化部门和保护机构密切合作,共同推进非遗保护工作。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作为行业组织,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非遗保护活动[2]

创新非遗保护方式

浙江省积极探索非遗保护的创新方式,将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有机结合,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促进非遗系统性保护、活态化传承,推动非遗当代实践与现代生活相融相通[7]

具体做法包括:

非遗数字化建设:

推进"非遗大脑"建设,以浙江省非遗保护信息化平台数字资源为基础,建立数据资源库,实现非遗资源的数字化保存和管理[8]

非遗工坊建设:

浙江省积极整合优势推进非遗工坊建设发展,明确非遗工坊建设促进"项目传承发展""赋能产业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实践导向,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非遗保护利用和群众就业增收[12]

非遗传承人培养:

通过建立传承人认定机制,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支持和培养,鼓励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培养传承梯队,确保非遗技艺的有效传承[12]

推动非遗与产业融合发展

浙江省积极探索非遗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推动非遗与旅游、文创、教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非遗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

非遗旅游融合:

将非遗元素融入旅游产品开发,打造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建设非遗体验基地,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12]

非遗文创开发:

鼓励和支持非遗文创产品的研发和推广,通过创意设计提升非遗产品的附加值,满足现代消费需求[12]

非遗品牌建设:

打造非遗品牌,提升非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促进非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2]

组织开展非遗展示活动

浙江省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展示活动,提高非遗的可见度和影响力,增强公众对非遗的了解和认同。

2024126日,由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指导、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的2024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年会在浙江省金华市举办。年会以"连接现代生活,绽放时代华彩"为主题,由非遗保护发展年会、非遗文艺演出、浙江非遗大集等内容组成[2]

年会特别打造了"非遗春晚"——国风越韵颂江南。该春晚以"流光溢彩江南风、匠心古韵代代传、盛世金龙迎春到"三个篇章徐徐展开。抚琴烹茶、群英荟萃、绍兴名仕绍兴酒等10个节目,涵盖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舞蹈及传统体育等非遗门类以及浙江省各个地区特色非遗项目,不仅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独具非遗特色的视听盛宴[2]

浙江省非遗保护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成果

非遗保护体系日益完善

经过多年努力,浙江省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非遗保护体系,包括法律法规、机构设置、资金保障、传承人认定和保护机制等。全省各级非遗保护机构密切合作,形成了上下联动、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不断丰富

浙江省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非遗项目像一颗颗珍珠散落在浙江的青山绿水之间。截至目前,浙江省已建立了省、市、县三级非遗名录体系,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0余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00余项,市级和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数千项,形成了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的非遗名录体系[12]

非遗传承人队伍不断壮大

浙江省高度重视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非遗传承人认定机制。这些传承人是非遗保护的重要力量,他们通过开展传承活动,培养传承梯队,确保非遗技艺的有效传承[12]

非遗与产业融合成效显著

浙江省在非遗与产业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非遗与旅游、文创、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非遗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12]

截至20238月,全省已建成省级非遗工坊87家,市级非遗工坊131家,县级非遗工坊841家。各级非遗工坊销售额53.1亿元,培训各类人员近2万人,吸纳就业人数16.37万人,"工坊+农户"等形式产业链延伸带动就业552.7万人[12]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浙江省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是浙江省高质量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省、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一项创造性工作,连续纳入20222023年浙江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12]

截至20236月底,全省整合1.82万个公共文化设施和8.2万个其他文化空间,打造11730个覆盖全省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累计建成图书馆分馆3816个,文化馆分馆1846个,城市书房1373家,文化驿站710家,乡村博物馆549[12]

文化和旅游赋能高质量发展

浙江省积极探索文化和旅游赋能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全省13个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省级试点,在体制机制、发展举措、产业导入、政策保障等方面先行先试,相继打造"艺创乡村""和美乡村""美育乡村""唐诗乡村""中药乡村""非遗乡村""海岛乡村""宋韵乡村""旅居乡村"等新样板,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一地先行、复制推广"的新路子,引领了全省乡村文旅产业发展[12]

浙江省非遗保护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典型案例

青田石雕产业创新发展

青田作为中国石文化之都,石雕产业一直都是当地特色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为了走出一条良性发展的可持续道路,青田全力推进石雕产业创新发展,不少商家通过线上销售和创新设计,开拓了新的市场[13]

青田县石雕产业保护和发展中心制定了《青田县促进石文化产业发展奖励办法》,对石雕产业交易平台服务商年销售青田石雕达1亿元(含)以上的,按照销售额的3.5‰给予奖励,每年不超过300万元。同时,鼓励石雕从业人员线上销售青田石雕,进一步推动石雕产业的数字化转型[14]

青田石雕历史悠久,可追溯到6000年前,是"中国四大名石"之一,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992年,四件青田石雕作为中国名片发行邮票,青田也因此被称为"石雕之乡"[16]

2009年开始,以青田石雕博物馆为中心,结合中国石雕城与青田石文化主题公园等石文化产业基地,成功创建了国家4A级青田石文化旅游区。20114月,青田被授予"中国石文化之都"称号[17]

西湖龙井茶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

西湖龙井茶是浙江省杭州市的特色传统茶,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著称。2008年,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1]

2022年,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重要子项目之一,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为西湖龙井茶的国际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持[20]

西湖龙井茶的非遗保护工作注重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同时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优质的西湖龙井茶必须经手工炒制,这一传统技艺是西湖龙井茶品质的重要保障[22]

随着西湖龙井茶声誉的不断上升,不少产茶区为获取经济利益,争相效仿西湖龙井茶的炒制方法,并且冒充龙井茶,以假乱真,从而影响了西湖龙井茶的声誉。为保护西湖龙井茶的正宗品质和市场地位,浙江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质量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提升品牌价值等[18]

非遗工坊促进群众就业增收

浙江省积极推进非遗工坊建设,通过"非遗工坊+农户"等模式,促进群众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非遗工坊是指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在乡村或社区设立的生产、加工、展示、销售场所,旨在促进非遗传承发展、赋能产业发展、助力共同富裕[12]

截至20238月,全省已建成省级非遗工坊87家,市级非遗工坊131家,县级非遗工坊841家。各级非遗工坊销售额53.1亿元,培训各类人员近2万人,吸纳就业人数16.37万人,"工坊+农户"等形式产业链延伸带动就业552.7万人[12]

浙江省非遗工坊建设采取了多种模式,包括就业增收型、项目集聚型、政府引领型、强产业链型、数字赋能型和跨区域帮扶型等,满足不同地区和项目的实际需求[12]

例如,"遂昌长粽"省级非遗工坊年生产长粽近20万根,联动梅干菜、养猪、龙须草、粽叶等产业发展。杭州桐庐县新合乡"新合索面"省级非遗工坊,将小、弱、散的索面逐步做大做强,2022年销售额1800万元,索面制作户年平均增收3.6万元;工坊结合红色研学、亲子营地等项目,年吸引游客20余万人次,促进了新合乡主题文农旅融合发展[12]

"文艺赋美"工程推动优质资源下沉

浙江省自20229月起,深入实施"文艺赋美"工程,以各界文艺志愿者为参与主体,选择城市社区、商业街坊、文博场馆、公园景区及乡村等适宜空间开展常态化艺术展演活动。通过多点、高频、流动的公益性文艺展演,创新文化供给模式,实现了省市优质文艺资源下沉和全社会资源激活,有力促进了全域文化繁荣、全民精神富有[12]

"文艺赋美"工程坚持"人人皆可参与"理念,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文艺志愿者梯队,结合重大活动、文艺赛事、人才计划等,吸收省内外艺术大家、文艺精英参与,形成头部引领,广泛吸引艺术院校、文化馆(站)、演艺业协会及社会艺人等文艺工作者成为主体力量[12]

"文艺赋美"活动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延伸至各类文旅空间,还扩展至美食餐饮等各类商业业态,全面融入百姓生活。目前,"文艺赋美"活动以全省11730"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为依托,以"三送一走"等活动为载体,已实现浙江的城市乡村、山区海岛和社区街道100%全覆盖。全省在册文艺志愿者达10.76万多名,演出场地1.5万个,累计开展赋美演出24.5万余场,演出时长达18.5万多小时,发布演出作品22万余个,形成"时时处处、遍地泛在"的文化现象,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攀升[12]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浙江省结合文旅促进共同富裕建设目标,把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作为一项重要抓手,聚焦乡村发展的薄弱环节、文化产业的突出短板,谋篇布局,多措并举,努力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12]

浙江省建立了省级部门协同、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分解,形成共抓大项目、共促大发展的工作合力。按照"一条路径、一个方案、一抓到底"要求,组织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建立各地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文旅部门牵头协调、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执行机制,加强政策指引、业务指导、项目扶持、示范带动,形成高效指导和工作推进体系[12]

浙江省差异化培育艺术乡建、非遗研学、田园牧歌、渔歌枕水、古镇风情、唐诗之路、山村寻根、康养旅居等地域特色资源,开发乡宿、乡购、乡娱、乡学、乡旅等综合体验项目,打造一批富有乡村特色的消费热点区和网红打卡点。例如,通过发展农耕文化研学、南孔文化研学等业态,开发一批农事生产、自然课堂等研学教程;依托创意设计、旅游演艺等新型文旅消费业态,培育一批文化产业特色乡镇(村落),构建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的新生态[12]

浙江经验的启示与借鉴

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浙江省非遗保护与产业协同发展的经验表明,非遗保护需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政府在非遗保护中发挥主导作用,制定政策法规,提供资金支持,加强监督管理,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的良好局面。

坚持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

浙江省在非遗保护中,既注重保护非遗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又积极探索非遗的创新发展路径,将非遗与现代生活、现代技术、现代产业相结合,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种"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理念,为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坚持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相结合

浙江省在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中,注重发挥非遗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双重作用。一方面,通过非遗保护工作,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通过非遗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创造经济价值,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坚持传承人培养与机制创新相结合

浙江省重视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建立了传承人认定机制,加强对传承人的支持和培养,同时不断创新非遗保护机制,如非遗工坊建设、数字化保护等,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这种传承人培养与机制创新相结合的做法,为非遗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坚持区域特色与示范引领相结合

浙江省在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中,注重发挥各地的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开展工作,同时通过打造示范样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省非遗保护与产业协同发展。这种区域特色与示范引领相结合的做法,为各地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

浙江省在非遗传承保护与产业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浙江经验"。这一经验的核心在于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相结合、传承人培养与机制创新相结合、区域特色与示范引领相结合,通过建立健全非遗保护体系、创新非遗保护方式、推动非遗与产业融合发展、组织开展非遗展示活动等具体措施,实现了非遗保护与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浙江省的"浙江经验"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特别是在非遗保护的法制化建设、机构设置、资金保障、传承人培养、数字化建设、非遗工坊建设、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值得全国其他地区学习和借鉴。

未来,浙江省将继续深化非遗保护与产业协同发展,推动非遗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浙江知识产权在线-一体化服务. https://zscqyjs.zjamr.zj.gov.cn/api/othing/cms/tzggDetail/3/23048dd20ded4363bb81e436491ec0d6.html.

[2] 2024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年会举行 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网. http://ipr.mofcom.gov.cn/article/gnxw/zfbm/zfbmdf/zj/202401/1983879.html.

[4]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5%99%E6%B1%9F%E7%9C%81%E9%9D%9E%E7%89%A9%E8%B4%A8%E6%96%87%E5%8C%96%E9%81%97%E4%BA%A7%E4%BF%9D%E6%8A%A4%E4%B8%AD%E5%BF%83/58982897.

[7] [PDF]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十四五"规划. http://ct.zj.gov.cn/module/download/downfile.jsp?classid=0&filename=b210573875fa40219a5742ef92883546.pdf.

[8] [DOC] 2103291154051042.doc. http://zjjcmspublic.oss-cn-hangzhou-zwynet-d01-a.internet.cloud.zj.gov.cn/jcms_files/jcms1/web3096/site/attach/381/2103291154051042.doc.

[12] 文旅部发布案例:公共文化服务6条典型经验做法. https://www.dhyj.gov.cn/ncgw/Web/_F0_0_5Q3F31JQ2D64663B23164DD090.htm.

[13] 青田石雕产业创新升级开拓新市场. http://www.qingtian.gov.cn/art/2023/8/11/art_1229365850_497389.html.

[14] 青田县石雕产业保护和发展中心关于《青田县促进石文化产业发展. https://www.qingtian.gov.cn/art/2024/12/31/art_1229428152_5435845.html.

[16] "中国石文化之都青田:全方位激发行业活力推动石雕产业发展 云南网. https://m.yunnan.cn/system/2022/11/13/032350517.shtml.

[17]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打造青田石雕文化和"农遗"文化展示窗口 丽水. http://lssz.lishui.gov.cn/art/2023/9/1/art_1229398074_7431.html.

[18] 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https://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14605.

[20] 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丨手工炒茶半世纪!这杯西湖龙井为何与众不同?. https://feiyi.gmw.cn/2023-11/16/content_36969522.htm.

[21]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制茶技艺绿茶篇①——西湖龙井_茶叶. https://www.sohu.com/a/619917567_121123696.

[22] "西湖龙井"省级非遗工坊. https://www.hzxh.gov.cn/art/2024/11/7/art_1229721223_59042509.html.

[26] 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http://czt.zj.gov.cn/art/2022/9/9/art_1164164_58925058.html.

[27]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瑞安市人民政府. https://www.ruian.gov.cn/art/2024/12/5/art_1229727894_4267421.html.


"浙江经验":非遗传承与产业协同发展的研究报告
(责任编辑:闻奕)

推荐阅读

怎样发挥非遗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怎样发挥非遗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非遗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2025-04-28 10:02 非遗
敦煌美学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敦煌美学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枢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敦煌美学密切相关。

2025-04-28 09:53 非遗;敦煌
敦煌壁画里的非遗美学:传统工艺与艺术表现的完美融合

敦煌壁画里的非遗美学:传统工艺与艺术表现的完美融合

敦煌壁画作为中国艺术的瑰宝,不仅是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025-04-28 09:51 非遗;敦煌壁画
热点/传承非遗:宝马7系“非遗车”

热点/传承非遗:宝马7系“非遗车”

传承非遗 打造传世经典 宝马7系“非遗车”捐赠清华美院专访清华美院工业设计系主任 张雷从2007年开始宝马发起了“ BMW 中国文化之旅”企业社会责任项目,聚焦中国传统文化保护

2025-04-24 10:59 非遗;汽车
热点/非遗赋能汽车企业文化发展行动方案

热点/非遗赋能汽车企业文化发展行动方案

汽车企业参与非遗保护的背景与意义汽车企业社会责任的新维度随着企业社会责任(CSR)理念的深化,汽车企业不再局限于关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而是开始将文化保护纳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

2025-04-24 10:57 非遗;汽车
2025年4月份非遗热点及学术分析

2025年4月份非遗热点及学术分析

4月非遗热点活动概览清明节传统民俗文化体验热潮2025年清明假期期间,传统文化节俗体验活动受到公众热捧。

2025-04-24 10:55 非遗;热点
“赵朴初文化”创意设计征集活动启事

“赵朴初文化”创意设计征集活动启事

“赵朴初文化”创意设计征集活动启事——传承朴初精神,创意文化表达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学习弘扬赵朴初文化精神与艺术成就,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融合

2025-04-15 16:17 赵朴初;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十大热点话题研究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十大热点话题研究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2025-04-15 15:00 非遗
您所不知道的那些“非遗冷知识”

您所不知道的那些“非遗冷知识”

本文向您介绍一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鲜为人知的“冷知识”,揭示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独特之处。

2025-04-15 11:01 非遗
权威发布:非遗消费年度报告

权威发布:非遗消费年度报告

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消费趋势报告一、市场规模与增长动力1.市场规模突破千亿2025年,我国非遗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000亿元,较2020年增长50%以上

2025-04-14 10:49 非遗;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