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非遗频道

非遗
当前位置:经典案例 > 正文

"安徽经验":非遗传承与产业协同发展路径研究报告

"安徽经验"非遗传承与产业协同发展路径研究报告

"安徽经验":非遗传承与产业协同发展路径研究报告

安徽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大省,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何让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实现与产业的协同发展,成为安徽省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安徽省非遗资源概况

安徽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些资源分布在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手工技艺等多个领域。根据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的统计,安徽省现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47项,其中新入选项目131项、扩展项目16[[1]]。这些非遗项目涵盖了徽州沉香雕刻、浅绛彩瓷画、溪口堆木画、庐州核雕、皖南竹刻、巢湖树雕画等传统技艺[[0]]

安徽省的非遗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主要分为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庐州文化四大文化圈[[4]]。这些文化圈内的非遗项目各具特色,如以博望打铁工艺、六安独山竹编为代表的农耕文化[[4]],以及宣纸制作技艺、徽墨制作技艺等传统手工艺。

安徽省非遗与产业协同发展的主要路径


五大路径:


一、文旅融合:非遗嵌入旅游场景,提升体验经济价值

1. 非遗+景区活化 

在景区内设置非遗展示区、体验工坊和文创销售点,如宣城市宣纸文化园、皖南木榨油博物馆等,将宣纸制作、木榨油技艺等非遗转化为互动体验项目,吸引游客参与,带动文化消费。六安市通过“非遗进景区”活动,将葫芦烙画、庐剧等20余项非遗项目融入284A级景区,形成“寻艺六安”等主题线路,年接待游客超百万。

2. 节庆活动与农旅共生 

结合农耕文化与非遗技艺,打造四季节庆品牌。例如,六安市裕安区林水寨景区通过稻田音乐会、丰收艺术节等活动,将传统农耕转化为农旅体验项目,年旅游收入近3000万元;怀远县白乳泉景区依托石榴文化节,推动采摘体验和果酒品鉴,单日游客量破万。

二、文创产品开发: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的跨界创新

1. 非遗IP与潮玩结合 

通过大赛和产学研合作推动非遗文创设计。如“大黄山”非遗文创大赛中,徽州竹雕技艺转化为香氛挂饰,黄梅戏元素融入AI音箱,宣纸技艺开发书灯等,形成“文化基因+科技表达”的新范式。安徽博物院的“徽徽狮杂技系列手办盲盒”通过盲盒形式吸引年轻消费者,销量近万。

2. 品牌赋能与市场化推广 

推动非遗与知名品牌合作,如洽洽食品将徽墨元素融入瓜子礼盒,詹记食品结合汪满田鱼灯设计新春礼盒,春节期间销售额达3000万元。此外,通过电商直播、线上平台(如“五星非遗堂”)和众筹模式扩大销售渠道。

三、节庆经济与城市品牌联动

1. 打造特色小镇与文旅IP 

宣城市以“中国文房四宝之城”为核心,建设宣砚小镇、文房四宝一条街等,形成产业集群,年销售额超15亿元;六安市通过马拉松赛事、滑雪节等活动,将体育赛事与非遗展示结合,吸引“赛事观光客”超20万人次。

2. 全域旅游与品牌传播 

利用“春游江淮·皖美乡味”等主题活动,整合非遗美食、手工艺和电商直播,如淮南牛肉汤直播带货,推动乡村旅游从“流量”向“留量”转化。

四、数字传播与新媒体赋能

1. 短视频与线上平台推广 

针对非遗传播渠道单一的问题,部分项目(如黄梅戏、庐剧)通过短视频平台扩大影响力,但需加强外宣内容的英文翻译和多语种传播。

2. 科技助力非遗体验升级 

如金寨县天堂寨镇通过“守护安徽麝家园”等科技互动研学课程,将生态教育与非遗文化结合,年接待研学团队4万人次。

五、政策支持与人才培养

1. 制度保障与平台建设 

安徽省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建立非遗传承基地和生态保护区,并通过“名师带徒”工程培养年轻传承人。政府联合企业、高校举办文创大赛,推动赛果转化,如20家企业签订销售协议,部分产品批发额破亿。

2. 外宣人才与翻译标准化 

针对非遗外宣人才短缺,需建立专业翻译团队和跨文化传播机制,避免因翻译错误影响文化形象。同时,推动非遗进校园,覆盖6万人次学生,增强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


深度融合:


"非遗+旅游"融合发展路径

安徽省积极探索"非遗+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将非遗元素融入旅游产业,实现非遗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

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开发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安徽非遗主题旅游十大精品线路"[[12]],这些线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串联起全省各地的非遗资源。例如,一条精品线路包括王河镇薛家岗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程长庚故居→王河舒席非遗工坊(省级非遗工坊)→黄泥镇→午餐→黄铺镇黄铺村→痘姆陶器烧制技艺传承基地(体验)等[[18]]。这样的线路设计既展示了安徽丰富的非遗资源,又为游客提供了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非遗旅游体验场景建设

安徽省黟县创新打造非遗体验场景,开展"一宿一品"活动,将徽州三雕、黟县石墨茶制作技艺、徽墨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融入旅游体验[[28]]。这种做法不仅丰富了旅游内容,还提高了游客对非遗的参与度和认同感。

非遗主题景区建设

安徽省积极引导各类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以非遗项目为核心吸引物的博物馆、文化园等类型的景区[[26]]。例如,4A级景区宣纸文化园主要展示联合国人类非遗宣纸制作技艺;宣酒文化园则展示了宣酒制作技艺[[26]]。这些主题景区成为展示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窗口。

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政策支持

安徽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安徽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建立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并动态调整。依托旅游景区、度假区、街区、村镇等旅游空间,因地制宜植入非遗展示厅、非遗工坊、体验基地等[[13]]。这些政策为"非遗+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非遗+文创"创新发展路径

安徽省积极探索"非遗+文创"的发展模式,通过文化创意将非遗元素转化为现代产品,实现非遗的创新性发展。

非遗文创产品开发

安徽省宣城市立足于丰厚非遗家底,坚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双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使非遗与产业实现初步相融[[27]]。通过文创设计,将传统非遗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开发出既有文化内涵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IP打造

安徽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IP的打造,通过故事化、形象化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符号。例如,徽州文化、宣纸文化等已成为安徽重要的文化IP,在文创产品、旅游纪念品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

文创产业园区建设

安徽省建设了一批集约化非遗产业园区,采取前店后坊经营模式,将徽州四雕、宣纸制作技艺等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互动性较强的非遗项目开发为体验性旅游项目[[23]]。这些园区成为非遗文创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非遗+生产性保护"可持续发展路径

安徽省通过"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方式,将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

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

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2023-202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中,安徽歙县老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徽墨制作技艺)、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等4家单位上榜[[21]]。这些示范基地通过生产、销售传统工艺品,实现了非遗的活态传承和产业发展。

传统工艺振兴

近年来,安徽省高度重视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工作,多措并举推动传统工艺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20]]。通过举办传统工艺大赛、设立传承基地等方式,促进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产业链延伸

安徽省积极延伸非遗产业链,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产业,如将非遗元素应用于现代设计、时尚产业等。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非遗的经济价值,还扩大了非遗的影响力。

"非遗+教育"传承发展路径

安徽省通过"非遗+教育"的方式,培养非遗传承人才,确保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非遗进校园

安徽省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活动,将非遗知识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培养青少年对非遗的兴趣和认同感。这种方式有助于非遗的普及和传承。

传承人培养

安徽省建立了非遗传承人认定和培养机制,为传承人提供培训、交流的机会。同时,通过建立非遗传承基地,为传承人提供稳定的传承平台。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建设

安徽省积极推动非遗展示馆建设,如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的建成,创新展存方式[[6]]。这些展示馆成为非遗展示、教育的重要场所,为公众提供了了解非遗、学习非遗的平台。

"非遗+数字化"创新传播路径

安徽省积极探索"非遗+数字化"的发展模式,通过数字技术手段,扩大非遗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数字化展示平台建设

安徽省建立了非遗数据库,收录了大量非遗项目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5]]。这些平台为非遗的研究、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

线上线下融合传播

安徽省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扩大非遗的传播范围。线上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渠道,传播非遗知识和技艺;线下通过展览、演出等形式,展示非遗魅力。

数字文创产品开发

安徽省积极开发数字文创产品,如非遗数字藏品、虚拟展览等。这些产品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将非遗元素转化为现代年轻人易于接受的形式,提高了非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安徽经验"的总结与借鉴

通过对安徽省非遗与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安徽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明确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安徽省在非遗与产业协同发展中,采取了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模式。政府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等方式,为非遗与产业融合提供保障;市场则通过企业参与、社会资本引入等方式,为非遗与产业融合注入活力。这种模式既确保了非遗保护的公益性,又发挥了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

坚持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统一

安徽省在非遗与产业协同发展中,始终坚持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统一。一方面,注重非遗的原真性保护,尊重非遗的形式和内涵,保护非遗的传承环境和空间,保障传承群体的合法权益[[10]];另一方面,积极探索非遗的创新发展路径,将非遗元素与现代设计、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发出符合现代需求的新产品、新业态。

构建多元参与的协同机制

安徽省在非遗与产业协同发展中,构建了政府、企业、传承人、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机制。这种机制充分发挥了各方优势,形成了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合力。例如,通过建立非遗传承基地、非遗工坊等平台,促进传承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举办非遗展会、文创大赛等活动,吸引社会各界参与非遗保护与发展。

推动非遗与多产业深度融合

安徽省在非遗与产业协同发展中,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文创、生产等多个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生产性保护"等多种融合发展模式,拓展了非遗的保护路径和发展空间,实现了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注重非遗人才的培养

安徽省在非遗与产业协同发展中,注重非遗人才的培养。通过建立传承人认定和培养机制、开展传承人培训、设立传承基地等方式,培养了一批非遗传承人才。这些人才是非遗保护与发展的中坚力量,为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加强非遗的数字化建设

安徽省在非遗与产业协同发展中,加强了非遗的数字化建设。通过建立非遗数据库、开发数字文创产品、开展线上展示传播等方式,扩大了非遗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也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安徽经验"的推广与应用

"安徽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非遗与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径。以下是"安徽经验"的推广与应用建议:

因地制宜,挖掘本地非遗资源

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非遗资源,应根据本地非遗资源的特点,挖掘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非遗与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径。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建立完善的支持非遗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包括资金支持、税收优惠、人才培养等方面,为非遗与产业融合提供政策保障。

加强区域合作

加强区域合作,通过建立区域联盟、举办联合展览等方式,促进区域间非遗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发展,扩大非遗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推动国际交流

推动国际交流,通过参加国际展会、举办国际论坛等方式,展示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国际先进经验,提升本地非遗保护与发展的国际化水平。

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推动非遗与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可持续发展,平衡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确保非遗的原真性和传承的可持续性。

结论

安徽省非遗与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径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生产性保护"等多种融合发展模式,安徽省实现了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安徽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有助于推动全国乃至全球非遗与产业的协同发展,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开辟新的道路。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增强,非遗与产业的协同发展将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前景。

"安徽经验":非遗传承与产业协同发展路径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0]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徽艺术学院. https://www.ahua.edu.cn/fyys/2022/0311/c1074a17972/page.htm.

[1] 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E%89%E5%BE%BD%E7%9C%81%E7%9C%81%E7%BA%A7%E9%9D%9E%E7%89%A9%E8%B4%A8%E6%96%87%E5%8C%96%E9%81%97%E4%BA%A7%E5%90%8D%E5%BD%95/4179811.

[4] 2023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开展. https://www.mct.gov.cn/whzx/qgwhxxlb/ah/202312/t20231208_950201.htm.

[5]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印发《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 ... https://www.lingbi.gov.cn/grassroots/6628291/162083131.html.

[6] 关于印发安徽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通知. https://ct.ah.gov.cn/public/6595841/8482286.html.

[10] 【媒体解读】文化和旅游部印发通知: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https://ct.ah.gov.cn/public/6595841/8774651.html.

[12]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发布"安徽非遗主题旅游十大精品线路"的公告. https://www.ihchina.cn/project_details/26730.

[13]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印发《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 ... https://www.cnjx.gov.cn/Jczwgk/show/3478320.html.

[18]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发布"安徽非遗主题旅游十大精品线路"的公告. https://www.ihchina.cn/project_details/26730.

[20] 安徽传统工艺人一直在努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https://www.ihchina.cn/project_details/25831.

[21] 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公布,安徽4家单位上榜. https://ct.ah.gov.cn/public/6595841/80586116.html.

[23] 安徽省大力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 https://www.mct.gov.cn/gtb/index.jsp?url=http%3A%2F%2Fwww.mct.gov.cn%2Fwhzx%2Fqgwhxxlb%2Fah%2F201711%2Ft20171108_786734.htm.

[26] 安徽宣城市"非遗+旅游"开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https://www.mct.gov.cn/whzx/qgwhxxlb/ah/201909/t20190902_846025.htm.

[27] "非遗+文创"助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安徽省宣城市为例. http://www.cpcjxs.gov.cn/m/xxshow.asp?id=1233.

[28] 非遗+旅游:深度融合双向赋能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https://www.ihchina.cn/project_details/28001. 


(责任编辑:闻奕)

推荐阅读

怎样发挥非遗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怎样发挥非遗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非遗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2025-04-28 10:02 非遗
敦煌美学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敦煌美学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枢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敦煌美学密切相关。

2025-04-28 09:53 非遗;敦煌
敦煌壁画里的非遗美学:传统工艺与艺术表现的完美融合

敦煌壁画里的非遗美学:传统工艺与艺术表现的完美融合

敦煌壁画作为中国艺术的瑰宝,不仅是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025-04-28 09:51 非遗;敦煌壁画
热点/传承非遗:宝马7系“非遗车”

热点/传承非遗:宝马7系“非遗车”

传承非遗 打造传世经典 宝马7系“非遗车”捐赠清华美院专访清华美院工业设计系主任 张雷从2007年开始宝马发起了“ BMW 中国文化之旅”企业社会责任项目,聚焦中国传统文化保护

2025-04-24 10:59 非遗;汽车
热点/非遗赋能汽车企业文化发展行动方案

热点/非遗赋能汽车企业文化发展行动方案

汽车企业参与非遗保护的背景与意义汽车企业社会责任的新维度随着企业社会责任(CSR)理念的深化,汽车企业不再局限于关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而是开始将文化保护纳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

2025-04-24 10:57 非遗;汽车
2025年4月份非遗热点及学术分析

2025年4月份非遗热点及学术分析

4月非遗热点活动概览清明节传统民俗文化体验热潮2025年清明假期期间,传统文化节俗体验活动受到公众热捧。

2025-04-24 10:55 非遗;热点
“赵朴初文化”创意设计征集活动启事

“赵朴初文化”创意设计征集活动启事

“赵朴初文化”创意设计征集活动启事——传承朴初精神,创意文化表达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学习弘扬赵朴初文化精神与艺术成就,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融合

2025-04-15 16:17 赵朴初;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十大热点话题研究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十大热点话题研究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2025-04-15 15:00 非遗
您所不知道的那些“非遗冷知识”

您所不知道的那些“非遗冷知识”

本文向您介绍一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鲜为人知的“冷知识”,揭示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独特之处。

2025-04-15 11:01 非遗
权威发布:非遗消费年度报告

权威发布:非遗消费年度报告

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消费趋势报告一、市场规模与增长动力1.市场规模突破千亿2025年,我国非遗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000亿元,较2020年增长50%以上

2025-04-14 10:49 非遗;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