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非遗频道

非遗
当前位置:经典案例 > 正文

“重庆经验”:非遗传承与产业协同发展研究报告

“重庆经验”:非遗传承与产业协同发展研究报告

重庆非遗资源概况

重庆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数据,重庆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3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9人,命名重庆市级、区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别为707项和3137[18]。这些非遗资源涵盖了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技艺等多个领域,是重庆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庆的工业遗产在重庆历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也是重庆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7]。这些工业遗产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有机结合,为重庆的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独特资源。


重庆非遗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


战略引领,高位推动

重庆市将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纳入整体战略规划。《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推进非遗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培育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助推形成一批知名品牌,初步形成非遗和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0]

同时,重庆将非遗保护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加强对长江经济带发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中的非遗保护传承,推动建立区域保护协同机制[5]。这种高位推动的战略思维,为非遗与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多元主体协同,构建保护传承体系

重庆构建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作为主要负责部门,加强与经济信息委、商务委等部门合作,共同搭建非遗传承人与工业设计的桥梁[1]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重庆市文化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等事业单位在非遗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2]。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形成了全社会共同保护非遗的良好局面。

创新驱动,融合发展

重庆以创新发展为推手,推动非遗与工业设计、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江津深挖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资源,拓展其深度与广度,并将之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地方工业旅游,为其注入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内容[4]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与相关部门合作,共同搭建非遗传承人与工业设计的桥梁,推动非遗与工业设计融合发展[1]。这种创新思维为非遗与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重庆非遗与产业协同发展的主要模式


非遗传习与旅游融合模式

重庆积极促进非遗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文旅产品。2022年度,重庆发布了"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十大优秀案例,包括黔江濯水景区:赏濯水古韵品非遗美食、沙坪坝磁器口古镇:千年磁器口非遗"新磁力"江津白沙古镇[17]

江津区根据丰富的古镇资源及特色,深化非遗项目融入性、增强非遗展示互动性、提升非遗活动代入感,打造一批个性化、体验型的文旅产品和文旅服务[19]。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旅游的传播优势,让非遗在旅游中""起来,实现传承与发展的双赢。

非遗创意与文化产业园区模式

重庆支持非遗项目入驻文化产业园区,布局非遗创意产业,培育特色产业龙头企业。根据《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四五"规划》,重庆初步形成了非遗和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0]

这种模式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展示、交流和创作的平台,促进了非遗与现代创意设计的融合,推动了非遗产品的创新开发和市场推广,实现了非遗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创产业融合模式

重庆的工业遗产在重庆历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也是重庆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相对薄弱的问题,重庆采取了有效措施[7]

重庆突出工业遗产价值特点,采取景观开放、遗址展示、旅游休闲、文创产业、传统工艺制造演绎等模式,将工业文化和创新体验融合,汇聚新兴产业、文创产业,建成一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示范基地[9]。这种模式不仅保护了工业遗产,还将其转化为文创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协调统一。

区域协同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模式

重庆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发布了关于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文件,明确提出要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建立区域保护协同机制,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提高区域性整体保护水平[15]

鼓励两省市联合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承活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机融入旅游景区、度假区和旅游休闲街区,开展非遗特色景区、街区建设[15]。这种区域协同模式,为非遗与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重庆非遗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典型案例


江津区"非遗+"工业旅游模式

江津区深挖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资源,拓展其深度与广度,并将之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地方工业旅游,为其注入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内容[4]

江津区根据丰富的古镇资源及特色,深化非遗项目融入性、增强非遗展示互动性、提升非遗活动代入感,打造一批个性化、体验型的文旅产品和文旅服务[19]。这种"非遗+"模式,将非遗与工业旅游有机结合,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沙坪坝磁器口古镇非遗旅游模式

沙坪坝磁器口古镇以千年磁器口非遗"新磁力"为特色,将古镇历史文化和非遗资源相结合,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游客在游览古镇的同时,可以欣赏和体验川剧、龙舞、剪纸等非遗项目,增强了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17]

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古镇的文化资源和旅游功能,通过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巴蜀非遗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

重庆与四川共同推进巴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两省市鼓励联合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承活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机融入旅游景区、度假区和旅游休闲街区,开展非遗特色景区、街区建设[6]

这种区域协同模式,不仅有利于巴蜀非遗的整体保护和传承,还为两地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促进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重庆非遗与产业协同发展的主要经验


政策引领,规划先行

重庆将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纳入整体规划,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非遗与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推进非遗融合发展,融入国家重大战略[5]

江北区文化强区建设规划纲要(2023-2027年)也明确提出要深入挖掘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库,并推动文旅产业协同发展[3]。这种规划先行的思路,为非遗与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明确方向和路径。

多部门协同,形成工作合力

重庆建立了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形成了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合力。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加强与经济信息委、商务委等部门合作,共同搭建非遗传承人与工业设计的桥梁[1]

这种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打破了部门壁垒,整合了各方资源,形成了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合力,为非遗与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创新驱动,融合发展

重庆以创新发展为推手,推动非遗与工业设计、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江津深挖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资源,拓展其深度与广度,并将之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4]

重庆突出工业遗产价值特点,采取景观开放、遗址展示、旅游休闲、文创产业、传统工艺制造演绎等模式,将工业文化和创新体验融合,汇聚新兴产业、文创产业[9]。这种创新驱动的思路,为非遗与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和新路径。

市场导向,激发主体活力

重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各类主体参与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的活力。支持非遗项目入驻文化产业园区,布局非遗创意产业,培育特色产业龙头企业[0]

这种市场导向的思路,调动了企业、社会组织和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激发了各类主体参与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的活力,为非遗与产业融合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区域协同,形成发展合力

重庆积极推动区域协同,形成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合力。重庆与四川共同推进巴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建立区域保护协同机制,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提高区域性整体保护水平[15]

这种区域协同的思路,打破了行政壁垒,整合了区域资源,形成了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合力,为非遗与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重庆非遗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启示与建议


启示

坚持规划引领:重庆的经验表明,将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纳入整体规划,制定科学的政策措施,是推动非遗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

注重创新驱动:重庆通过创新发展,推动非遗与工业设计、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为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

强化市场导向:重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各类主体参与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的活力,为非遗与产业融合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促进区域协同:重庆积极推动区域协同,形成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合力,为非遗与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建议

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非遗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制定更加具体、可操作的政策措施,为非遗与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政策保障。

深化创新驱动:鼓励和支持非遗与科技、设计、文创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推动非遗产品的创新开发和市场推广,提升非遗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优化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参与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的门槛,激发各类主体参与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的活力。

强化人才培养:加强非遗保护与产业融合发展人才的培养,提高非遗传承人的创新能力和市场意识,培养一批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

推动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的合作,推动非遗与产业融合发展经验的国际交流,提升中国非遗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国际影响力。


结论

重庆在非遗与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系列成功的模式和经验。通过政策引领、多部门协同、创新驱动、市场导向和区域协同等措施,重庆推动了非遗与旅游、文创、工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了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重庆的经验表明,非遗与产业融合发展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非遗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可以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未来,重庆将继续深化非遗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探索和实践,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市场环境,加强人才培养,推动国际合作,为全国乃至全球的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经验和借鉴。

“重庆经验”:非遗传承与产业协同发展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0]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四五"规划. http://whlyw.cq.gov.cn/zwgk_221/fdzdgknr/ghxx/202112/W020220704566186284039.pdf.

[1]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第0419号提案.... https://whlyw.cq.gov.cn/zwgk_221/zfxxgkml/jyta/202406/t20240628_13330791.html.

[3] 《江北区文化强区建设规划纲要(2023-2027年)》政策解读. http://www.cqjb.gov.cn/zwgk_190/zcjd/twjdu/202312/t20231211_12684524_zbb.html.

[4] 重庆市江津区:非遗+,打造文旅新业态. https://www.mct.gov.cn/whzx/qgwhxxlb/cq/202401/t20240118_950881.htm.

[5] [PDF]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四五"规划. http://whlyw.cq.gov.cn/zwgk_221/fdzdgknr/ghxx/202112/W020220704566186284039.pdf.

[6]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 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zykf/202205/t20220526_933202.html.

[7] 市发展改革委行政规范性文件. https://fzggw.cq.gov.cn/zwgk/zfxxgkml/zcwj/xzgfxwj/sfzggwxzgfxwj/202110/t20211025_9886070_wap.html.

[9] 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型经验之四重庆:多措并举""出工业.... https://www.ndrc.gov.cn/fggz/dqzx/lzydfzxfz/202107/t20210722_1291219.html.

[12] 2020年度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报告. https://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23273.

[15]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 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zykf/202205/t20220526_933202.html.

[17] 重庆发布2022年度"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十大优秀案例. https://www.ihchina.cn/news2_details/25394.html.

[18] 重庆:放大"非遗+"效应2022.10.11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https://www.mct.gov.cn/wlbphone/wlbydd/xxfb/qglb/zq/202210/t20221011_936379.html.

[19] 重庆市江津区:非遗+,打造文旅新业态. https://www.mct.gov.cn/whzx/qgwhxxlb/cq/202401/t20240118_950881.htm.

(责任编辑:闻奕)

推荐阅读

“非遗产业”与“自驾旅游”融合发展路径

“非遗产业”与“自驾旅游”融合发展路径

非遗产业如何为自驾旅游提供有针对性服务?非遗产业与自驾旅游的融合发展基础非遗产业的定义与内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定义

2025-04-29 10:59 非遗;旅游
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研究报告

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研究报告

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研究报告案例分析江苏南京:秦淮灯会彰显文旅融合新生态秦淮灯会作为南京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活动之一,通过灯会这一传统非遗形式,结合现代旅游需求

2025-04-29 10:54 非遗;旅行
“非遗产业”与“房车露营”融合发展路径

“非遗产业”与“房车露营”融合发展路径

非遗产业如何为房车露营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非遗产业与房车露营的结合,不仅能够提升露营体验的文化内涵,还能通过特色化服务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消费黏性。

2025-04-29 10:53 非遗;旅行
怎样发挥非遗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怎样发挥非遗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非遗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2025-04-28 10:02 非遗
敦煌美学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敦煌美学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枢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敦煌美学密切相关。

2025-04-28 09:53 非遗;敦煌
敦煌壁画里的非遗美学:传统工艺与艺术表现的完美融合

敦煌壁画里的非遗美学:传统工艺与艺术表现的完美融合

敦煌壁画作为中国艺术的瑰宝,不仅是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025-04-28 09:51 非遗;敦煌壁画
热点/传承非遗:宝马7系“非遗车”

热点/传承非遗:宝马7系“非遗车”

传承非遗 打造传世经典 宝马7系“非遗车”捐赠清华美院专访清华美院工业设计系主任 张雷从2007年开始宝马发起了“ BMW 中国文化之旅”企业社会责任项目,聚焦中国传统文化保护

2025-04-24 10:59 非遗;汽车
热点/非遗赋能汽车企业文化发展行动方案

热点/非遗赋能汽车企业文化发展行动方案

汽车企业参与非遗保护的背景与意义汽车企业社会责任的新维度随着企业社会责任(CSR)理念的深化,汽车企业不再局限于关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而是开始将文化保护纳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

2025-04-24 10:57 非遗;汽车
2025年4月份非遗热点及学术分析

2025年4月份非遗热点及学术分析

4月非遗热点活动概览清明节传统民俗文化体验热潮2025年清明假期期间,传统文化节俗体验活动受到公众热捧。

2025-04-24 10:55 非遗;热点
“赵朴初文化”创意设计征集活动启事

“赵朴初文化”创意设计征集活动启事

“赵朴初文化”创意设计征集活动启事——传承朴初精神,创意文化表达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学习弘扬赵朴初文化精神与艺术成就,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融合

2025-04-15 16:17 赵朴初;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