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遗进社区”到“非遗在社区”的转变,需要从观念、资源、活动、传承等多个方面进行努力,以下是一些实现路径:
转变传承观念:
要认识到“非遗在社区”强调非遗传承实践回归生活、回归群众,不仅仅是简单地将非遗项目引入社区,而是要让非遗真正融入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成为社区文化的一部分。
整合资源:
非遗资源:社区要对自身及周边区域的非遗资源进行全面梳理,了解有哪些非遗项目、传承人以及相关的文化场所等,为后续工作提供基础。
整合公共文化资源:结合社区现有条件及能力,包括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学校、商圈、楼宇等场所,为非遗活动提供场地支持。同时,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为非遗在社区的开展提供保障。
丰富活动形式与内容:
细分受众需求:了解社区居民的年龄、兴趣、文化背景等特点,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如举办亲子类、体验类、传承类、普及类等活动,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拓展活动形式:除了传统的展示、讲座、授课等形式,还可以探索非遗研学、非遗节庆、非遗与文旅融合、研学结合、体验休闲展销等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提高居民的参与度。
结合重要节点:借助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点,举办具有当地特色的非遗活动,增强活动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培育传承土壤:
建立传承场所:具备条件的社区可根据非遗项目特点开设传承传习工作室、青少年传承基地、专业传承培训基地等,为非遗传承提供固定的场所和平台。
打造特色品牌:鼓励“非遗在社区”活动中创建培育相关品牌活动、特色团队和代表人物,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提高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营造浓厚氛围:推动非遗项目在社区的不同场所和空间广泛开展,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常接触到非遗,形成浓厚的群众性氛围,使非遗获得更多民众的认同与喜爱。
加强队伍建设:
发挥传承人作用:鼓励非遗传承人走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传授技艺,分享经验,提高传承效果。同时,为传承人提供一定的支持和保障,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培育志愿者队伍:引导和鼓励社区居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非遗保护,培育非遗保护志愿者队伍,协助开展非遗活动,扩大非遗传承的社会力量。
培养社区人才:通过“传、帮、带”等方式,培养社区内的非遗师资宣教团队和业务骨干,提高社区自身的非遗传承能力。
完善保障机制:
政策支持: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为“非遗在社区”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包括资金扶持、场地保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
建立管理制度:建立“非遗在社区”传承传播记录管理制度,保证每次活动有记录,涉及的点位每年要有活动计划、活动总结等,确保工作的规范化和常态化。
加强宣传推广: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大力宣传“非遗在社区”的工作成果和活动亮点,提高社区居民对非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非遗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枢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敦煌美学密切相关。
传承非遗 打造传世经典 宝马7系“非遗车”捐赠清华美院专访清华美院工业设计系主任 张雷从2007年开始宝马发起了“ BMW 中国文化之旅”企业社会责任项目,聚焦中国传统文化保护
汽车企业参与非遗保护的背景与意义汽车企业社会责任的新维度随着企业社会责任(CSR)理念的深化,汽车企业不再局限于关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而是开始将文化保护纳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
“赵朴初文化”创意设计征集活动启事——传承朴初精神,创意文化表达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学习弘扬赵朴初文化精神与艺术成就,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融合
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消费趋势报告一、市场规模与增长动力1.市场规模突破千亿2025年,我国非遗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000亿元,较2020年增长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