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非遗频道

非遗
当前位置:经典案例 > 正文

非遗进校园特色学校打造方案

非遗进校园特色学校打造方案
非遗进校园特色学校打造方案

一、政策背景与意义

政策支持

2021年,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在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鼓励建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特色中小学传承基地"。这一政策为非遗进校园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和政策保障。

文化传承意义

非遗教育是"独具其教育规律的自成体系承前启后的教育,是坚定文化自信走向世界的教育"。通过在校园中开展非遗教育,能够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认同感和文化创新能力。

教育价值

将非遗之美融入学校美育教育,有助于高校和中小学"深入挖掘非遗传承中的美育素材,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增加非遗美育课程、丰富非遗美育实践、营造非遗美育氛围,将非遗中的精华部分转化为当代青少年易于接受和理解的形式"

二、课程建设方案

课程体系构建

本土化原则:结合学校所在地的非遗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内容。如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将白族剪纸、白族扎染、白族面塑、白族甲马、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白族霸王鞭等本土非遗项目引入校园。

学科融合原则:将非遗教育与现有学科相结合,如语文、历史、艺术等,形成跨学科的综合课程。

实践性原则: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通过体验式学习,加深对非遗的理解和热爱。

系统性原则:建立从小学到高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设计

传统技艺类:如扎染、剪纸、刺绣、陶瓷等手工技艺课程

传统音乐类:如地方戏曲、民歌、器乐等音乐课程

传统舞蹈类:如霸王鞭、扇子舞等舞蹈课程

传统医药类:如中医保健、药膳文化等健康课程

民俗文化类:如传统节日、民间游戏、礼仪习俗等文化课程

教学方法创新

体验式教学:通过亲身参与非遗实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如天津工业职业学院与北辰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共建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产教联盟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成立了学院首个非遗大师工作室——白氏点翠修复与工作室。

项目式学习:围绕非遗项目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数字化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非遗数字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研学旅行:组织学生到非遗传承地进行实地考察,增强学习效果。

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包括:

学生自评

同学互评

教师评价

社区评价

专家评价

评价内容应涵盖知识掌握、技能掌握、态度情感、创新表现等多个维度。

三、师资培养方案

师资队伍建设原则

专兼职结合:建立以专职教师为主体,兼职教师为补充的师资队伍。

校内外结合: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合力。

可持续发展:建立长效的培养机制,确保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专业性。

培养模式

高校培训:参加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到高校学习专业知识、研究技艺和技术。

专题研修:组织教师参加各类非遗专题研修班,如"2023年阳新采茶戏传承人"培训班。

跟师学习:安排教师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掌握专业技能和教学方法。

工作坊培训:通过工作坊形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培训内容

非遗专业知识:学习非遗相关理论知识,了解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教学方法:掌握适合非遗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实践技能:掌握所教授非遗项目的实践技能。

课程开发:学习如何设计和开发非遗课程。

师资评价与激励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教学能力、专业水平、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

设立专项奖励,激励教师积极参与非遗教育工作。

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如参加学术交流、出版著作等。

四、非遗大师工作室校园建设方案

大师工作室的功能定位

非遗大师工作室是非遗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平台,具有以下功能:

传承基地:非遗技艺的传承场所

教学平台:学生学习非遗的实践基地

研究基地:非遗保护与创新的研究场所

展示窗口:学校非遗教育成果的展示窗口

工作室建设模式

校内工作室:在学校内设立固定的工作室,邀请非遗大师定期或长期驻校工作。

校企合作工作室:与非遗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共建的工作室。

大师驻校计划:聘请非遗大师为驻校艺术家,定期开展教学和创作活动。

网络工作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虚拟的工作室,实现远程教学和交流。

工作室硬件建设

场地规划:根据非遗项目的需要,合理规划工作室的空间布局。

设备配置:配备必要的教学设备和创作工具。

环境设计:创造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氛围的工作环境。

安全设施:确保工作室的安全,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

工作室管理机制

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工作室管理制度,确保工作室的正常运行。

人员配置: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

开放时间:合理安排工作室的开放时间,方便学生参与学习。

活动组织:定期组织各类活动,如大师讲堂、作品展示等。

师徒传承机制

借鉴传统师徒制,建立现代师徒传承机制:

拜师仪式:举行拜师仪式,强化师徒关系。

跟师学习:学生跟随大师学习,掌握非遗技艺。

传承考核:建立传承考核机制,确保传承效果。

创新鼓励:鼓励学生在掌握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五、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

实施路径

前期调研:了解当地非遗资源,确定适合学校开展的非遗项目。

规划制定: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

资源整合: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合力。

分步实施:按照轻重缓急,分步骤实施各项内容。

评估改进:定期评估实施效果,及时调整和完善方案。

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成立非遗教育领导小组,负责整体规划和协调。

制度保障: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经费保障:设立专项经费,保障非遗教育的正常开展。

政策支持:争取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政策支持。

社会参与:动员社会各界参与非遗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的良好氛围。

六、案例分析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非遗进校园实践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以"知家乡、爱故土、懂非遗、传文化"的乡土教育理念为引领,将所在地非遗项目引入校园,融入学生的学习成长环境,以乡土艺术之美化育儿童心灵。

成功经验:

乡土教育与美育融合,注重从地方文化挖掘儿童美育资源

尊重教育规律,由专职教师将活态传承的非遗转化为适合儿童接受的课程,且与学校主课相衔接

非遗教育入脑入心,课上课下同步进行,学习成果及时展示

建立非遗传承基地,形成常态化教学

北京海淀区非遗进校园实践

北京海淀区近年来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案例将传统文化融入教育体系

1. 非遗技艺课程化: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的毛猴制作

课程特色:海淀区级非遗毛猴制作传承人荣慧生走进课堂,指导学生用中药材辛夷(玉兰花骨朵)和蝉蜕制作毛猴。课程强调动手能力与细节观察,例如通过实物投影展示组装过程,学生需精准拼接“猴爪”与“猴身”。

成果展示:学生作品如“孙悟空毛猴”在校园展示,部分作品还被用于食堂装饰(如掐丝珐琅画纸巾盒),激发学生成就感。

覆盖范围:该校作为海淀区非遗传承基地校,结合花丝镶嵌、彩塑脸谱、兔儿爷等课程,实现非遗项目全学段覆盖。

2. 东北旺中心小学的“非遗+”教育模式

课程体系:开设景泰蓝、彩塑京剧脸谱、秸秆扎刻等十余门非遗选修课,覆盖一至六年级,每周固定课时。同时将非遗元素融入语文、美术等学科,例如通过传统故事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

大师进校园:每月邀请非遗传承人(如临清潭腿、吴氏太极传人)现场授课,并组织学生参与昆曲、京剧表演,形成“非遗大师班”常态机制。

国际交流:京剧社团曾赴新加坡交流,并参与央视节目录制,成为学校文化品牌。

3. 非遗社团与校园文化融合

社团活动:海淀区多所学校成立非遗社团,如石油附小的掐丝珐琅社、东北旺中心小学的京剧社,通过午休排练、展演活动提升学生参与度。社团活动不仅传承技艺,还注重文化内涵,例如京剧社团学生需学习唱腔、扇子功和舞台走位。

社区联动:部分学校联合社区、博物馆资源,开展非遗体验日、文化节等活动,扩大非遗传播范围。

海淀区的实践以“课程化+社团化+国际化”为特色,注重技艺传承与文化内涵并重,同时通过全区覆盖和长效机制保障可持续性。这些案例不仅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更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如实物投影、跨学科渗透)激发文化认同,为其他地区的非遗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天津工业职业学院非遗大师工作室建设

天津工业职业学院在非遗大师工作室建设方面,通过校企合作、技艺传承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与创新发展。

1. 白氏点翠修复与制作技艺大师工作室

20244月,学院与北辰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共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产教联盟”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并成立首个非遗大师工作室——白氏点翠修复与制作技艺大师工作室。该工作室由第五代传承人李靖和第六代传承人辛梓铭主导,通过引入鹅毛、孔雀毛等环保替代材料,使传统点翠技艺焕发新生。学生在传承人指导下学习绒花制作、点翠首饰设计等工艺,并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作品,开发具有学院特色的文创产品,如校徽主题纪念品。

2. 校企合作拓展非遗项目

学院积极拓展与其他非遗领域的合作。例如,202310月,学院领导带队考察天津华夏石雕艺术博物馆,提出建立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计划,拟通过聘请石刻技艺大师授课、组织学生社团服务博物馆等方式,深化石刻艺术传承与运河文化推广的合作。此外,学院还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引入空竹、快板、糖画等天津特色非遗项目,邀请传承人现场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3. 创新实践与工匠精神培养

学院将非遗技艺融入实践教学,例如在软技能训练中开展篆刻、珠串制作等活动,强调“专、精、创”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通过非遗项目体验,提升耐心、专注力与创新意识,同时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社团成员还定期组织社区公益课堂,教授居民制作绒花、琉璃发钗等非遗工艺品,扩大非遗影响力。

4. 数字化传播与社会影响

学院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短视频)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布技艺介绍、活动预告等内容,并制作点翠制作过程的短视频,直观展现技艺细节与文化故事。此外,非遗作品还通过国际交流活动亮相,如在香港理工大学中华文化节上展出,促进津港文化互动。

天津工业职业学院通过建设非遗大师工作室、深化校企合作、创新教学模式及数字化传播,构建了“传承+创新+实践”三位一体的非遗保护体系。这些举措不仅为传统技艺注入活力,也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文化实践平台,助力非遗在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邢粮梳篦"大师工作室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邢粮梳篦”大师工作室是一个以非遗传承为核心、校企合作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平台。

1. 工作室的成立与定位

“邢粮梳篦”大师工作室成立于202012月,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梳篦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邢粮领衔创立,是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创意设计学院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育人的重要载体。工作室旨在通过“大师带徒”模式,将传统技艺融入高职教育,培养兼具工匠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非遗传承人才。

2. 教学实践与学生成果

课程与技能培养:工作室通过专题讲座、实践教学等方式,教授学生梳篦制作技艺。例如,学生需掌握木梳的28道工序和篦箕的73道工序,并在邢粮的指导下参与设计创新。

学生作品获奖:学生作品多次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斩获佳绩。例如,2023年学生刘倚天参与创作的《花开敦煌》获“艺博杯”铜奖;2021年毕业设计作品《五行》《军魂》等也在“苏艺杯”中获奖。

国际影响力:2020年,该校留学生曾深入邢粮工作室调研,体验梳篦制作工艺,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

3. 创新设计与文化融合

工作室鼓励学生将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技艺结合。例如:

学生范楠将敦煌壁画、红色文化等元素融入梳篦设计,创作出兼具艺术性与文化内涵的作品。

邢粮团队创作的“千里江山图”梳篦(长达1.5米)突破传统实用范畴,成为艺术品,并于2024年获“百鹤杯”金鼎奖,实现常州在该奖项上的突破。

4. 校企合作与社会服务

产学研结合:工作室与邢粮梳篦有限公司合作开发课程、教材及创新项目,推动非遗产业化。例如,董玥彤(邢粮弟子兼儿媳)作为市级传承人,主导校企合作项目,将梳篦设计纳入高校毕业设计选题。

直播与市场拓展:邢粮团队通过直播带货拓展市场,2023年“双11”期间单日销售额达30万元,并形成稳定的18人直播团队,成功将非遗产品推向全国。

5. 文化传承与社会影响

工作室不仅培养技能人才,还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的社会责任。邢粮定期在校内开展非遗讲座,并联合常州机电学院等院校开设梳篦相关课程,推动非遗进校园。此外,邢粮计划投资800万元筹建常州梳篦博物馆,系统整理梳篦文化历史,进一步扩大非遗影响力。

“邢粮梳篦”大师工作室通过“技艺传承+创新设计+产教融合”的模式,成为高职院校非遗育人的典范。其成果不仅体现在奖项与市场效益上,更在于培养了一批兼具传统技艺与现代视野的“小师傅”,为常州梳篦的活态传承注入新生力量。未来,工作室计划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城市文旅发展,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责任编辑:闻奕)

推荐阅读

怎样发挥非遗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怎样发挥非遗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非遗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2025-04-28 10:02 非遗
敦煌美学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敦煌美学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枢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敦煌美学密切相关。

2025-04-28 09:53 非遗;敦煌
敦煌壁画里的非遗美学:传统工艺与艺术表现的完美融合

敦煌壁画里的非遗美学:传统工艺与艺术表现的完美融合

敦煌壁画作为中国艺术的瑰宝,不仅是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025-04-28 09:51 非遗;敦煌壁画
热点/传承非遗:宝马7系“非遗车”

热点/传承非遗:宝马7系“非遗车”

传承非遗 打造传世经典 宝马7系“非遗车”捐赠清华美院专访清华美院工业设计系主任 张雷从2007年开始宝马发起了“ BMW 中国文化之旅”企业社会责任项目,聚焦中国传统文化保护

2025-04-24 10:59 非遗;汽车
热点/非遗赋能汽车企业文化发展行动方案

热点/非遗赋能汽车企业文化发展行动方案

汽车企业参与非遗保护的背景与意义汽车企业社会责任的新维度随着企业社会责任(CSR)理念的深化,汽车企业不再局限于关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而是开始将文化保护纳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

2025-04-24 10:57 非遗;汽车
2025年4月份非遗热点及学术分析

2025年4月份非遗热点及学术分析

4月非遗热点活动概览清明节传统民俗文化体验热潮2025年清明假期期间,传统文化节俗体验活动受到公众热捧。

2025-04-24 10:55 非遗;热点
“赵朴初文化”创意设计征集活动启事

“赵朴初文化”创意设计征集活动启事

“赵朴初文化”创意设计征集活动启事——传承朴初精神,创意文化表达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学习弘扬赵朴初文化精神与艺术成就,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融合

2025-04-15 16:17 赵朴初;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十大热点话题研究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十大热点话题研究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2025-04-15 15:00 非遗
您所不知道的那些“非遗冷知识”

您所不知道的那些“非遗冷知识”

本文向您介绍一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鲜为人知的“冷知识”,揭示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独特之处。

2025-04-15 11:01 非遗
权威发布:非遗消费年度报告

权威发布:非遗消费年度报告

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消费趋势报告一、市场规模与增长动力1.市场规模突破千亿2025年,我国非遗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000亿元,较2020年增长50%以上

2025-04-14 10:49 非遗;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