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
《基于大思政格局下的黄梅戏进高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题负责人:黄志敏
课题概况:
作为与京剧、越剧等剧种齐名的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也是你我国的“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起源于、发展于并兴盛于安徽省安庆市,成为安徽省乃至全国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徽大学作为一所有着悠久历史与文化积淀的“双一流”大学,其与黄梅戏有着很深的渊源:其一是安徽大学创办于安庆市,而安庆市正是黄梅戏的故乡,安徽大学早期的发展历史于黄梅戏在安庆的发展历史几乎同步,并且交相辉映;二是安徽大学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和黄梅戏著名表演家韩再芬合作在学校设立了“安徽大学黄梅剧研究中心”,积极研究和传承黄梅戏。
基于此,本课题组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开展研究:
一、理论研究:
1、黄梅戏的起源、发展与兴盛的历史过程研究;
2、黄梅戏独特的艺术特点与精神魅力;
3、黄梅戏与京剧的关系探幽
4、当代高校学生对戏曲的态度以及心理分析
5、黄梅戏在当代的困境与突破途径;
二、实践研究:
(一)是依托校本资源让黄梅戏走进课堂,让名家走进校园。
1、聘请名家、名角来校指导。
丰富黄梅戏进校园的活动形式,聘请名家来校指导表演。此外,还可以和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合作,聘请专业演员来担任校外辅导员。
2、培养黄梅戏师资。
课题组将吸引安徽大学艺术学院的黄梅戏专业老师加入,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中对黄梅戏由兴趣的、有一定戏曲演唱基础的老师,开展黄梅戏知识与唱腔的教授,培养师资队伍以及储备力量。
3、全国知名票友主讲黄梅戏课。可以邀请身边的优秀“票友”,包括黄梅戏微信群、QQ群的黄梅戏演唱的网络红人开展交流。
(二)以社团或俱乐部形式,吸引学生参与。
1、发挥安徽大学黄梅戏学生社团“黄梅之家”的辐射作用,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加入社团,开展比较常规的、系统的和专业的黄梅戏习唱班,每周开设2课时。预计两年时间,每学期约有50人左右(共计约200余人)学生参加黄梅戏学习。
2、可以经教务处批准成为学生的通识选修课,计入学分,吸引更多学生踊跃参加社团和系统学习,使唱黄梅戏成为一种时尚。
(三)开展丰富多彩教学活动。
1、教学中,每课以讲义形式汇编教学内容,挑选经典唱段,尽量挑选耳熟能详的优秀传统唱腔,以便易唱易传。如《夫妻观灯》、《打猪草》,《天仙配》,谁料皇榜中状元《女驸马》,到底人间欢喜多《牛郎织女》等传统经典唱段。
2、同时将黄梅戏舞台表演的身段、台步、手行等专业技法融入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趣味。
3、组织学生去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以及合肥市1912街区的“天仙配大舞台”听戏,享受原汁原味的“黄梅风韵”。
(四)搭建黄梅戏表演舞台,让学生传承戏曲传统文化。
1、校内搭建舞台。学校每年开学典礼、元旦迎新活动、校园科技文化节、校庆日、毕业典礼等庆典活动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
2、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表演、比赛活动。
设立安徽大学“黄梅戏日”,开展系列演出活动;
利用教师节晚会,开展师生“同唱一曲黄梅调”活动;
以院系为单位,开展黄梅戏经典桥段演唱比赛活动;
邀请省市电视台对我校俱乐部黄梅戏进课堂进行采访;
创造机会,积极参加省市电视台春晚黄梅戏联唱;
3、利用抖音、微信等网络平台,打造黄梅戏传播以及视唱的舞台,提升黄梅戏的校园知晓度与参与率,营造良好的“爱戏——听戏——唱戏——评戏——演戏”的氛围。
(五)联合专业力量,研发黄梅戏校本教材等。
(六)加强黄梅戏的国际交流。
可以利用安徽大学在全球的几所“孔子课堂”,把黄梅戏传播到海外,增强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增强中华优秀传统维护的吸引力,让黄梅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使者,成为国际交流沟通的桥梁。
总之,随着安徽大学打造“双一流大学”的发展步伐,课题组将坚持黄梅戏进校园活动,做新时期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开拓者与践行者, 丰富安徽大学校园文化,推进我校的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为促进教育发展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非遗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枢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敦煌美学密切相关。
传承非遗 打造传世经典 宝马7系“非遗车”捐赠清华美院专访清华美院工业设计系主任 张雷从2007年开始宝马发起了“ BMW 中国文化之旅”企业社会责任项目,聚焦中国传统文化保护
汽车企业参与非遗保护的背景与意义汽车企业社会责任的新维度随着企业社会责任(CSR)理念的深化,汽车企业不再局限于关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而是开始将文化保护纳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
“赵朴初文化”创意设计征集活动启事——传承朴初精神,创意文化表达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学习弘扬赵朴初文化精神与艺术成就,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融合
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消费趋势报告一、市场规模与增长动力1.市场规模突破千亿2025年,我国非遗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000亿元,较2020年增长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