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非遗频道

非遗
当前位置:精选课程 > 正文

《“民间文化(非遗)进校园”与学科融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民间文化(非遗)进校园”与学科融合

 

课题负责人:臧小戈

 

课题内容简介:

 

一、“民间文化(非遗)进校园”与学科融合课题建设思路与内容框架 

 

“民间文化(非遗)进校园”与学科融合 

本课题以非遗为核心主体,围绕学科融合中科技保护与传承应用展开。

内容高度覆盖我国非遗研究三个核心层次,即非遗技艺、基础知识及传承与保护框架,结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强工科背景特色,非遗产业与科技保护融合内容围绕虚拟现实、沉浸式体验、VR 体验、终端互动等最新成果与实践互动,介入非遗数字化、非遗沉浸式体验、非遗展览、非遗传播、非遗与国家宏观文化产业规划及政策展开,邀请传承人、学者、文艺工作者及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以公共文化发展角度,展开非遗前沿问题研讨型教学。

二、课题内容建设举措与效果

1.注意顶层设计,形成强工科院校,“民间文化(非遗)进校园”与学科融合引领与示范性效果 

面对非遗技艺传承方式变更,把握非遗科技保护方式发展以及非遗产业融合的诸多趋势,以国家对非遗传承与保护需求为导向,基于多维融通的非遗发展路径,突破原有非遗保护传承区域化为主导的模式,构建“科艺融合”的合力机制。在相关课题建设中,形成非遗传承人合作、科技保护协同、产业政策研讨等持续态势,体系化、融通化、常态化“科艺”多维融通的工科院校传统文化学习与研究新格局,形成引领与示范性效果。 

2.合力交叉,发挥北航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优势 

本课题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在交叉中发展非遗课题也有利于从不同视角观照这一领域的研究内涵和价值外延。本课题作为桥梁,以来自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美育中心的老师们,衔接起我校师生与非遗传承人、非遗传承地密切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中发挥北航“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优势,将理论知识与活态化技能、技艺培养相结合,让传承人走进课堂,将学生带进传承地,合力交叉融合,融入本土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事业中去。在身临其境、沉浸式的实践教学中使学生真切体会非遗的真实价值,掌握非遗的形成原理与背景。以我校的学科体量与学科位置,本门课题的也规范、提升、拓展与我校课题建设的完善。有助于厘清非遗在现代学科框架下基本的学科属性、研究范畴和研究内容,发挥教学与北航空天信融合创新途径。

3.明确课题目标,落实课题内容运行细化与高质量持续化展开 

本课题内容将深入非遗技艺性、技术性、实践性、独特性、原真性等特点,从非遗的特点出发,将计算机、信息、数理、艺术等学科方向进行有效整合,结合“原真性”非遗资源,构建“金字塔型”专业结构,即培养目标以多学科、多专业为基础形成宽“塔基”课题输出,围绕北航优势学科背景为支撑形成厚“中间”,以传承人、科技保护、文化政策三维一体特色方向形成强“顶尖”。以非遗保护专业牵引其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发展,让更多的专业方向与非遗保护产生“化学”反应,为非遗保护事业融入更多的力量和资源。 

4.尊重文化传统,非遗美学品格与非遗技艺保护并行 

作为具有传统文化典型特征的非遗传承,获得了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工程、量子工程等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新思维和新工艺。本课题中非遗美学品格与非遗技艺保护并行的结合,重点在于科技赋能。同时不排除在一些属于简单劳动、工艺重复性强的基础工序中使用机械化机器取代人工,但在核心工序中不能单纯依靠机器生产,以非遗技艺和科技保护来保证人的心智、体能、情绪、知识水平、审美趣味、个人意志等等,在自由、连续性的劳动中综合演化为独特生产力,保证非遗科技保护与传承应用的偶发性、差异性、艺术性、情感性强的特点,达成“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这一非遗宗旨趋同。

5.挖掘素材资源,将思政内容有机融入课题 

本课题坚持以文化人,以艺通心。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提升育人效果,用好用活包括非遗在内的各种资源。一个个非遗项目,就是一本本内容鲜活的教科书,就是一堂堂地域鲜明的乡土课。在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有大量反映百年党史的艺术作品和传统技艺,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红色资源。北航非遗课题也将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素材,是讲好大思政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

三、课题创新及高阶性目标

1.以学科融合为核心,搭建非遗技艺与科技保护平台 

体现:课题中代表性技艺与科技赋能相关教学内容设计

以主讲教师为主,邀请传承人以理论结合实践方式进行案例教学。非遗是以人为内核、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截至今年7月,我国已经有3000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们的授课带有直观示范性、口传心授性、肢体语言性,形成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认知与学习。科技赋能部分则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平台,讲授虚拟现实、沉浸式体验、VR体验、终端互动等最新成果与实践互动,介入非遗数字化、非遗沉浸式体验、非遗展览、 非遗传播等角度。使学生对非遗的理论和科技前沿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形成从传承技艺与科学技术两个角度对非遗“信息化—在线化—智能化”的阶段 性发展过程的学习,构建起由“在库”式静态保护到“在线”式动态传承应用认知,进而激发学习内驱力,形成对非遗“在场”式活态发展中科技保护进阶之路的探索。

2. 以非遗进校园为主体,弥合“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以政策问题意识前置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发展 

体现:课题中参与者、文化产业政策、前沿问题研讨教学内容设计

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等一系列相关政策内容为基础,多渠道邀请非遗传承人、文化工作者、公共管理专家、传媒行业工作者等就以公共文化政策以及文化产业、濒危技艺保护前沿问题进行研讨型教学,即完成非遗从概念定义到实际操作等方面的知识与框架的讲授。同时以公共文化角度调动从师生到课题参与专家再到传承人群体中多数人“身份认同”的积极性,并以此形成“文化认同”。这一发力点,无论从示范性效应还是“新工科”“新文科”聚力等,均具备前瞻性。冯骥才曾说“文化遗产保护不能只依靠新技术,更重要是我们对文化遗产发自心底的关注和热爱。”我国共有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居世界第一。强工科背景,决定我校师生具备非遗科技保护落地的科研实力,同时“文化认同”与公共政策及前沿问题研讨,把科技保护助力非遗传承发展进一步提上快车道,推动非遗焕发时代活力,奏响创新乐章。

四、课题建设团队与保障

1.跨学院合力的教学团队建设:本课题以强工科背景下高校美育体系构建与实践为新思路,整合北航优势资源,团队涵盖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美育中心四个单位。非遗保护不仅是要保护,也不单是对传统技能的继承,更不是将非遗经济利益化,而是要培养学生揭示非遗的价值内涵,创新保护机制,推动传承发展。跨学院合力,使本课题形式宽广视野、精专目标、细化内容,锻造出服务国家当下需求,具有家国情怀、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理解遗产核心价值的新时代优秀人才。

2.“科艺融合”的特色保障:“科技驱动”工科高校背景,抓住非遗 3.0 时代构建与实践契机。深化“艺术的科技化与科技的艺术化融合”,通过拓展建设具有北航特色“科艺融合”非遗课题示范效应,融合科学技术、艺术理论、 艺术实践等课题模块,实现国内领先型非遗课题体系的改革创新。

3.布局“新工科”“新文科”优势:“多元融合”工科高校背景非遗构建 

与实践为总体框架,开展多层面非遗科技保护与传承应用教学联动,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条件下,创新发展个性化、体验化、网络化、智能化教学方式,实现非遗为代表传承文化教学模式创新。

五、课题组成员

臧小戈

博士生导师,教授,北航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现担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专家、文旅部非遗司专家委员会专家、全国工艺美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全国教育科学通讯评审专家等。2006 年任职于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艺术系(艺术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2021 年调入北航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 2022 年 3 月任北航美育中心副主任。近五年出版学术专著约 50 余万字,在光明日报、南艺学报、中国电视、美术观察等报纸期刊发表专业论文 30 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北京社科基金,北京

教工委青年教师调研项目等多项,参与国家省部级以上项目 10 余项。于 2011年及 2018 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分赴美国访学。主要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艺术史、传统手工艺、中西方当代学术前言问题以及绘画创作、造型基础等课程。个人艺术作创作曾入选多个国内外大型展览,并于波特兰及印第安

纳波利斯等举办个人画展。具体如下:

●主持:2019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 

《从苏作到京作:大运河文化带传统手工艺及其文化范式研究》

●主持:2014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 

《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中的美育价值研究》

●主持:2015 年度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北京传统雕漆文化传承研究》(本研究报告于 2021 年 10 月被北京社科基金成果要报采纳,并领导批示) 

●主持:2017 年度北京市教工委青年教师社会调研项目 

《北京市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文化走出问题研究》

●主持:2013 年度中国政法大学一般人文社科项目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与法律保护》

●主持:2013 年度中国政法大学通识教育教学项目 

《艺术通识教育改革发展研究》

●参与:2022 年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工科背景下高校科 艺融合的美育体系构建与实践》(2/15) 

●参与:2021 年度云南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计划 

《虚拟现实文化遗产保护、传播关键技术与平台研究》

●参与:2019 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项目 

《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创意设计人才培养》

●参与:2018 年度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 

《基于培养首都创新设计人才“关键能力”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参与:2018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手工艺传承人群的高校创新培养模式研究》

●参与:2018 年度北京市文化局委托项目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精细化管理》

●参与:2017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丝绸之路新疆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流变分析》

●参与:2015 年度年教育部一般人文社会科学项目 

《民间传统手工艺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实践研究》

●论文“以物之所在 品只此青绿”发表于《中国艺术报》2022.02 

●论文“古朴闲逸 磁州窑的刻画与彩绘”发表于《光明日报》2021.08 

●论文“从传承模式谈传统手工艺保护机制的建立”发表于《南京艺术学 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9.02 CSSCI 

●论文“文化·城市与手工艺的共生—西雅图奇胡利玻璃艺术花园”发表 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01 CSSCI 

●论文“老手艺的新语境-电视媒体在传统手工艺传承中的功能”发表于 《中国电视》2017.11 CSSCI 

●论文“恪守与嬗变—从当代艺术视角再谈传统漆艺”发表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7.04 CSSCI 

●论文“守望与构筑—传统大漆工艺对当代漆画创作的介入”发表于《美术观察》2016.06 CSSCI 

●论文“浅析中国传统漆艺的南北文化气质特征及成因”发表于《南京艺 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6.01 CSSCI●论文“传统手工技艺的人文高度”发表于《工艺美术理论与批评》2016.12 

●论文“博物馆藏优秀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美育价值探究”发表于《中国政法大学教育文选》2016.08 

●论文“The Tradition Technology of Chinese Dry Lacquer Buddha Art”发表于《U.S.- China New Observer》2015.11 

●专著《漆艺文化与美育》(30 万字)出版单位:安徽美术出版社(一级2018.07.ISBN 号:978-7-5398-8467-7 

●合著《艺术鉴赏与艺术修养》(26.7 万字)出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一级)2017.12.ISBN 号:978-5620-6952-2 

●合著《素描》(20 万字)出版单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一级)2013.03.ISBN 号:978-7-5160-0413-5 

胡勇

博士生导师,教授,北航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任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工学博士学位。学术兼职:教育部艺术专业硕士教指委美术设计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仿真学会虚拟技术及应用专委会副主任、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网络科技与智能媒体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Technoetic Arts: A Journal of Speculative Research》主编团成员。 

主要研究方向:虚拟现实/混合现实内容智能生成与交互设计、虚拟博物馆线上/线下数字体验设计、互动艺术设计等。 

主讲课程:《新媒体与计算机科学技术》《数字媒体基础》《VR 内容生成》 、《互动艺术程序基础》《互动艺术设计》《跨学科实验艺术》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 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1 项,教育部人文社 

会科学研究项目 1 项,教育部委托项目 2 项,中国科协委托项目 1 项,华为、 微软等企业基金 3 项;参与多项 863 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国家科技计划支撑项目等。在国内外著名会议及期刊(《Computer Graphics Form》《Computers & Graphics》《The Visual Computer》《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Science Bulletin》《中国科学》《包装工程》、IEEE VR、PG、VRST、Graphics Interface、SGP、ACCV)等发表论文 30 余篇;获中国发明专利 4 项;获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1 项(7/9)。立项校级一流课程 1 项,获凡舟奖教金二等奖 1 项、承担重点教改项目 2 项、国际引智项目 2 项 

,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 20 余项,获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等优秀指导教师奖。2014-2015 年赴美国南加州大学 Institute for Creative Technologies 实验室 Graphics Lab 访学一年,从事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在影视后期特效制作中的应用研究。

●主持:2018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基于混合现实的冬奥会态势可视化与会商技术》 

●主持:2018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基于混合现实的冬奥会态势可视化与会商技术》

●主持:20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全景立体电影视觉感知与渲染计算去冗余理论及技术研究》

●主持:2021 云南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虚拟现实文化遗产保护、传播关键技术与平台研究》

●主持:2016 教育部考试中心项目 

《中国考试虚拟博物馆设计与建设》

●主持:2022 教育部考试中心 

《中国考试虚拟博物馆二期》

●主持:2011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 

《面向丝绸等各向异性材质的真实感建模技术研究》

●主持:2016 中国科学技术学会项目 

《虚拟现实科技馆京剧脸谱 3D 展示及虚拟试妆展项设计》 

●主持:2018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消化疾病植介入手术混合现实导航方法研究》

●主持:2021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子课 题《基于 PAGE 理论的多领域知识集成与全局视图研究》 

●主持: 2021 年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获批项目 

《基于智能制造系统特征的界面设计与技术开发》

●参与: 2019 年中国科普研究所获批项目 

《科普重点实验室建设研究》

●参与: 2019 年科学技术部获批项目 

《公共艺术与虚实互动教学研究》

●主持:2009 国家 863 重大项目 

《虚拟融合协同工作集成环境》

(责任编辑:闻奕)

推荐阅读

怎样发挥非遗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怎样发挥非遗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非遗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2025-04-28 10:02 非遗
敦煌美学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敦煌美学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枢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敦煌美学密切相关。

2025-04-28 09:53 非遗;敦煌
敦煌壁画里的非遗美学:传统工艺与艺术表现的完美融合

敦煌壁画里的非遗美学:传统工艺与艺术表现的完美融合

敦煌壁画作为中国艺术的瑰宝,不仅是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025-04-28 09:51 非遗;敦煌壁画
热点/传承非遗:宝马7系“非遗车”

热点/传承非遗:宝马7系“非遗车”

传承非遗 打造传世经典 宝马7系“非遗车”捐赠清华美院专访清华美院工业设计系主任 张雷从2007年开始宝马发起了“ BMW 中国文化之旅”企业社会责任项目,聚焦中国传统文化保护

2025-04-24 10:59 非遗;汽车
热点/非遗赋能汽车企业文化发展行动方案

热点/非遗赋能汽车企业文化发展行动方案

汽车企业参与非遗保护的背景与意义汽车企业社会责任的新维度随着企业社会责任(CSR)理念的深化,汽车企业不再局限于关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而是开始将文化保护纳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

2025-04-24 10:57 非遗;汽车
2025年4月份非遗热点及学术分析

2025年4月份非遗热点及学术分析

4月非遗热点活动概览清明节传统民俗文化体验热潮2025年清明假期期间,传统文化节俗体验活动受到公众热捧。

2025-04-24 10:55 非遗;热点
“赵朴初文化”创意设计征集活动启事

“赵朴初文化”创意设计征集活动启事

“赵朴初文化”创意设计征集活动启事——传承朴初精神,创意文化表达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学习弘扬赵朴初文化精神与艺术成就,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融合

2025-04-15 16:17 赵朴初;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十大热点话题研究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十大热点话题研究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2025-04-15 15:00 非遗
您所不知道的那些“非遗冷知识”

您所不知道的那些“非遗冷知识”

本文向您介绍一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鲜为人知的“冷知识”,揭示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独特之处。

2025-04-15 11:01 非遗
权威发布:非遗消费年度报告

权威发布:非遗消费年度报告

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消费趋势报告一、市场规模与增长动力1.市场规模突破千亿2025年,我国非遗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000亿元,较2020年增长50%以上

2025-04-14 10:49 非遗;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