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联合大学
《师范类院校非遗师资培养模式研究》
课题负责人:贾真光
课题内容简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分析
培养非遗技艺师资既可以增强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又对师范类学生在未来工作的中小学解决非遗教师紧缺的局面。
非遗进校园深受国家重视。2008年,文化部和教育部发布《关于在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活动的通知》提出引导未成年人了解非遗魅力,自觉接受传承非遗;2011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2017年,国家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2020年,教育部《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常态化全面加强青少年人文教育和劳动教育》把非遗进校园纳入法治规范。
但非遗进校园缺乏师资。2014年,北京市教委《关于高等学校、社会力量支持中小学体育、美育特色发展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高校支持中小学课外活动,这一政策间接反映北京市中小学师资匮乏;2018年,中国非遗保护协会召集北京市三十余所中小学校长座谈会,各学校一致反映非遗师资队伍缺乏。目前,非遗进校园师资主体是非遗传承人,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熟悉非遗技艺制作,但不会讲课,尤其是面对中小学生讲解。北京市中小学现有师资队伍教学与管理任务繁重,且很少接触非遗,没有时间和经历接受非遗培训。非遗师资缺乏,进而造成非遗课程在校园传承是单一状态,或者是无序无规则状态传承,多数学校是以文化活动的形式出现。
2020年,教育部《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常态化全面加强青少年人文教育和劳动教育》提出师范院校在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等相关内容,积极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破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短缺的瓶颈。
师范类高校要培养非遗师资,必须建构好相应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岗位更有效的进行非遗技艺传承。这种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必须在整合现有的非遗技艺资源,并结合中小学生学习的学科和学习能力进行系统化。
北京联合大学作为北京市市属院校,师范学院主要是面向北京市培养小学师资队伍的二级学院。针对非遗文化进校园师资不足等问题,我校自2016年开始为中文系2014级师范生开设非遗技艺课程,截止至2020级连续开课7年。目前,开发出相关非遗课程20门,逐渐厘清师范非遗师资培养理念,建设了一些课程内容,培养近900名学生非遗技艺,近有500名毕业生掌握一定的非遗技艺。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如何培养师范类高校学生非遗技艺以解决非遗进校园师资匮乏这一关键问题。
1.课程设置
(1)内容设置
在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今天,非遗进校园培被纳入法制规范。北京市相继出台《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提出推动非遗普及教育,鼓励开设非遗校本课程,编制相关教学材料,组织开展体验等教学活动。
北京地区非遗资源丰富。目前,北京市有11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项目,126个国家级项目,273个市级项目;102位国家级传承人,257位市级传承人。但并非所有的非遗技艺都适合当前师范类高校学生学习并面向北京市小学生进行非遗技艺传承。结合师范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从现有的非遗技艺项目中筛选出适合高校师范类学生学习与传承的非遗技艺,如二十四节气、脸谱、团扇、风筝、年画、衍纸、剪纸、缂丝、桦树皮画、皮影、解连环、中国结、香囊、毽子、竹编、风车、灯彩、秸秆扎刻、面塑、篆刻、象棋、围棋、空竹、葫芦丝、北京市民间文学和民间故事等20几项,搭建师范类高校非遗课程体系,进而使这些未来的非遗师资在小学校园传承非遗技艺时更具有明确的教学方向和目标。这些非遗技艺有的与中小学语文学科相关,如皮影、剪纸、面塑、篆刻、香囊、北京市民间文学和民间故事等;有的与数学学科相关,如灯彩制作所涉及到的三角形、圆形、方形等,象棋与围棋的逻辑数学逻辑思维;有的与美术相关,如桦树皮画,皮影、脸谱、衍纸、剪纸、缂丝等;有的与音乐相关,如葫芦丝;有的与实践课有关,如解连环、风车、空竹等。研究如何使这些非遗技艺与小学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使之体系化,进而成为师范类高校非遗师资培养课程。
(2)课程性质确定研究
开设非遗师资培养课程,课程设置的依托和形式是什么。一般来说课程性质有理论课和实践课,非遗师资课怎样进行设置。
(3)授课的形式和时间安排研究
非遗课程线上课与线下课的授课模式探究,课内学习与课外第二课堂学习的结合。
2.课程实践实践搭建研究
(1)校园文化活动平台
校园文化需要内容充实,非遗技艺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如何在校园内开展。
(2)校外实践教学平台
搭建学生到地方中小学进行非遗技艺传承实践平台,搭建学生参加社会文化活动平台。
3.展览展示平台
(1)构建非遗技艺参观学习平台
结合地方非遗技艺展馆和非遗传承人工作室,指导学生参观学习。
(2)构建学生非遗技艺展示平台
构建校内学生非遗技艺作品展示平台,鼓励学生创作
(3)搭建学科竞赛平台
以赛代练,以赛促学。搭建非遗技艺学科竞赛,鼓励学生创新。
本课题根据师范类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求,结合当下北京市中小学非遗进校园需求,把非遗技艺传承与师范类院校人才培养相结合,提升师范类学生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项目研究也是为北京市中小学在职非遗师资培养提供资源平台。
非遗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枢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敦煌美学密切相关。
传承非遗 打造传世经典 宝马7系“非遗车”捐赠清华美院专访清华美院工业设计系主任 张雷从2007年开始宝马发起了“ BMW 中国文化之旅”企业社会责任项目,聚焦中国传统文化保护
汽车企业参与非遗保护的背景与意义汽车企业社会责任的新维度随着企业社会责任(CSR)理念的深化,汽车企业不再局限于关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而是开始将文化保护纳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
“赵朴初文化”创意设计征集活动启事——传承朴初精神,创意文化表达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学习弘扬赵朴初文化精神与艺术成就,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融合
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消费趋势报告一、市场规模与增长动力1.市场规模突破千亿2025年,我国非遗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000亿元,较2020年增长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