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
《民俗类非遗融入中小学教育的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研究》
课题负责人:贺少雅
课题内容简介:
本课题申报的类别属于(七)“民俗文化”进校园理论与实践。
课题申报人贺少雅主要从事岁时节日与传统礼仪、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主持农业部社会事业促进司、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小学二十四节气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并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原文化部委托项目“仪式节庆类非遗保护制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人生礼仪传统的当代重建与传承研究”等课题研究,发表了多篇非遗教育研究论文。
在研究过程中,本申报人发现当前的非遗进校园的政策依据清晰,但学理支撑还很不够;非遗进校园的研究多是自发性、散点性的个案研究,理论研究极为不足;这都制约着当前的非遗进校园实践。为此,本申报人拟从历史民俗学视角出发,围绕“民俗类非遗融入中小学教育的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展开研究。
主要内容包括:1)探寻非遗进校园的教育学理路,通过梳理中国主要历史时期、主要教育家的遗产教育观及相关实践,结合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理论,理顺当前非遗进校园的必要性、可行性等内在逻辑;2)总结分析当前民俗类非遗进校园的现状,包括民俗类非遗进校园的教育设计、教育过程、教育效果等,提炼民俗类非遗进校园的实践路径。
本研究拟采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主要从两个方面获取资料:一是对北京市海淀区、重庆市合川区、浙江省杭州市、福建省厦门市等调研点展开深入田野调查;二是对本研究团队自身长期从事的非遗进校园实践进行系统总结和反思。本研究希望通过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推动非遗融入中小学教育理论探讨,丰富非遗保护传承的中国实践和中国经验。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更是清代社会生活、文化传统和艺术审美的百科全书。
语文教材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非遗元素,为"非遗进校园"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现将202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哲学社会科学学术通俗读物项目申报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盘点《藏海传》剧中的非遗魅力《藏海传》是一部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剧情紧密结合的古装权谋剧,融入了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技艺,这些技艺不仅丰富了剧情的文化内涵
传统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文明史中积累的健康智慧与生命认知。传统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门类,在中国非遗保护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健康养生领域:传统医药的新机遇健康养生作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领域,与传统医药的理念和实践有着天然的契合性。传统医药强调整体观、平衡观和预防为主的思想,与现代健康理念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