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兴区第一中学
《北京特色剪纸主题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课题负责人:张腊梅
课题内容简介:
一、 选题依据: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剪纸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剪纸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剪纸创作需要手、脑、眼配合,是传承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剪纸作品本身又饱含丰富文化内涵和民俗情感,剪纸无论从剪纸技艺上还是从作品本身都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智慧和审美情趣,剪纸的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
2.剪纸的民间传承方式
剪纸的民间传承剪纸与其他民间技艺一样,仍然以传统的师徒、家族传授为主,师徒、家族式传承有利于深入挖掘和研究剪纸艺术,但传承范围小,自我保护式的传承壁垒阻碍剪纸传承与发展。部分传承人将剪纸艺术的传承产业化,设立文化传播公司,开展交流会、团体学习等方式来提升年轻人的兴趣和对剪纸的关注,形成剪纸传承和盈利生存的互利模式。产业化传承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师徒、家族式传承模式的弊端,但短平快的传承模式,使剪纸技艺与剪纸文化的传承模式化、流程化,停留在浅显的尝试、体验层面,忽略对剪纸艺术深入的认知与理解,剪纸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更难以实现。同时,机械剪纸对手工剪纸技艺的传承冲击巨大,网络发展带来的文化趋同而导致地域特色的弱化,以及资金支持的掣肘,都是剪纸技艺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如何将传统的师徒、家族传承与产业化传承有机结合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学校具备稳定的时间、空间、传承人等有利于剪纸艺术传承的条件,同时又可以最大限度弥补机械剪纸、文化趋同对剪纸艺术的影响。因此,在学校建立剪纸传承的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3.剪纸在学校中的教学现状
非遗进校园为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目前绝大部分开展剪纸教学的中小学在剪纸教学实践内容和题材上呈现官俗特点,为了剪而剪,网络窃取素材,打印临剪的教学模式使剪纸艺术的传承局限于作秀和表演,使学生对剪纸艺术存在很大的误区,认为剪纸只是简单的剪刻操作,忽略对剪纸艺术语言和艺术特色的认知和理解,更谈不上传承和创新了。
中小学开展剪纸教学的师资也多依赖社会机构聘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内容随意,教学方法单一,很难形成完整的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教学体系。传承人本身也是很不稳定的师资力量,一方面师资水平、教学质量很难把控,另一方面因病、因事、因待遇等问题停课、变更、断档的事屡有发生,使剪纸教学成为一种留痕式的形式上的传承。
以北京特色为主题凸显剪纸地域特色的剪纸教学实践研究和成果很少,喇叭沟门小学是以满族剪纸为特色,其他学校多以临剪为主,也都没有呈现鲜明的本土特色或流派特征,总体上北京中小学的剪纸教学呈现繁杂无序的现状,使剪纸教学的内容题材上偏向于程式化,缺少北京独特的人文特征。
4.剪纸在学校教学取得的研究成果
全国范围内中小学的剪纸教学成果是比较丰富的,可借鉴的方法和经验也比较多。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铁路第三小学的耿威芳老师,总结出“八步”教学法是目前比较系统可行的方法和经验,八步法指一整(整合目标)、二赏(欣赏作品)、三学(学剪纸技艺)、四临(临摹作品)、五改(改编他人作品)、六创(创作个人作品)、七评(评价同学作品)、八展(展示交流)。“八步”法循序渐进的教学步骤和方法,符合剪纸传承的规律,在剪纸技艺的教学上具有很强的系统性,适合3年以上的系统教学,但教学内容和题材选择方面受到剪纸技艺的传承所限,本土化、创新能力培养上有一定局限性。东莞市南城区阳光第一小学余颂青老师的示范引路,临创结合、游戏贯穿、欣赏拓宽的方法在教学形式上增加了自由发挥的趣味性,将脱稿剪纸作为一种自由发挥的个性化创作形式,使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手脑结合创作出个性鲜明的写生剪纸作品,从某种程度上弥补“八步”法的教学模式。
两位老师的方法和实践经验为我们的课题开展实践操作提供了先进的具体可操作的参考。共同的问题都集中在注重剪纸技艺的传承,忽略了剪纸内容题材的系统化、特色本土化,是需要我们着重思考并进行实践探索的方面。
总之我们的研究应在做好剪纸技艺传承的基础上,着重于剪纸教学内容题材上突出剪纸传承的北京特色、本土化和创新发展上,使剪纸教学与北京特色人文遗产、自然景观、民间风俗等相结合,使剪纸承载更多的文化内涵,形成完整的可操作性的具有北京特色的教学体系。
(二) 本课题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价值
响应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与导向,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增强文化自信,赋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1年8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将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在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鼓励建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特色中小学传承基地。建设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课题研究的方向补充了目前剪纸教学进入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不足和空白,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播。
2021年3月1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2022年1月5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标》,以上两个文件对新时代背景下学校办学的目标和方向给出具体的评价标准,针对美育方面的育人标准,开展剪纸教学实践研究,通过剪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科素养目标和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2021年7月至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和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和《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措施》,明确指出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剪纸是民间工艺美术的代表,由于剪纸技艺传承的特点,在国家教材中多以鉴赏的形式出现,课题研究把国家课程拓展到课余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传统而特色鲜明的剪纸技艺。
1.选题目的: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北京特色主题剪纸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可推广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资源,促进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升学生美术学科素养。
2.选题意义:
(1)对非遗传承的路径的丰富
在中小学中开展剪纸教学实践丰富非遗传承的路径,弥补传统师徒、家族式传承和产业化传承的不足。中小学稳定的时间、师资、受众、硬件、教育科研活动配备,使剪纸艺术传承向着更科学、系统、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对北京文化符号的认同和理解,提升剪纸艺术的育人价值
承载北京特色文化的主题剪纸教学研究使剪纸教学与地域特色有机结合,课程构建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关注北京本土的人文、自然、民俗等特色文化符号,剖析剪纸形式背后深层、多元的文化内涵,师生通过教学实践认同和理解北京文化符号,文化渗透更精细持久,提升剪纸艺术的育人价值。剪纸艺术表现与生活紧密相连,在内容和题材上的创新和发展,拉进师生与传统剪纸艺术的距离,掌握剪纸技艺的同时,培养美术学科素养,提升能力。
3.课题研究的价值
全国中小学剪纸教学基本处于重技法轻特色的教学阶段,呈现临剪为主的教学模式,课题研究把有志于剪纸传承的学校和师资集中到一起,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教学实践探索,深入研究剪纸技艺及文化内涵,探索具有北京鲜明地域特色的剪纸题材,将北京特色融入剪纸,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丰富和发展,体现地域性,为剪纸教学的地方文化融合与发展提供思路,剪纸教学在指导技法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创造性,形成科学、有序的教学体系,实现剪纸艺术北京本土化,通过开展剪纸教学实践,开发剪纸与北京特色文化相结合的教学资源,积累教学经验,形成可推广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
课题研究将培养一批剪纸教学的师资力量,对进一步深入推广剪纸艺术传承有着深远意义,使剪纸教学在学校里能够科学、规范、有序、长期开展下去,真正的实现非遗传承进校园。
(二)研究内容: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核心概念、研究内容及研究假设等;
1.研究目标
①开发具有北京特色的主题架构的剪纸教材和具有实操价值和推广价值的教学资源
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北京特色主题剪纸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着眼于剪纸技艺和北京特色文化相结合的剪纸教学实践研究,开发具有北京特色的主题架构的剪纸教材和具有实操价值和推广价值的教学资源,使剪纸教学向科学、系统、有序、稳定、深入、可持续的方向健康发展。促进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升学生美术学科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
②搭建全方位的剪纸艺术传承体系
课题研究将结合中小学各年龄段的特点,搭建全方位的剪纸艺术传承体系,包含基础的普及性推广活动、国家课程中的工艺美术班课、深入研究性学习的剪纸社团活动、成果展示展览平台、剪纸教学实践交流方式和途径等,推动非遗传承进校园,全方位提升剪纸教学质量。
③探索剪纸教学评价量规
课题研究将针对剪纸教学的教与学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方式的研究,重在过程评价,利用思维导图、量化表格、语言描述等方式,记录学习过程,联系学习成果,反思改进教学方式,探索主题剪纸教和学的最佳方式。
2.核心概念
北京特色:本研究指能代表北京的独特的风格、格调、样子或情景的自然景观、人文遗产、北京老字号、中轴线、民俗风情、重大活动赛事等事物或活动。比如北京的民俗特色(八月十五供奉北京兔爷)、北京特色饮食(老北京炸酱面)、建筑、园林(故宫古建筑群、颐和园、北京四合院、地标建筑、中轴线沿线建筑)、北京的博物馆、京剧、北京老字号(内联升、同仁堂、瑞福祥)、奥运会等。
主题课程:本研究指将某一类具有相同北京特色的剪纸创作题材或内容作为一个主题,通过课程目标设计、活动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等环节构建主题课程,如北京的民俗特色主题课程、北京特色饮食主题课程、北京建筑园林主题课程、北京博物馆主题课程、北京老字号主题课程等。
3.研究内容
(1)北京特色剪纸主题课程构建研究
将体现不同北京特色的剪纸题材和内容划分成不同的主题模块,在主题模块的范围设计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实施方式,建立课程框架体系。如北京皇家园林、北京传统节日风俗、北京特色饮食、北京京剧主、北京老字号等。
(2)北京特色剪纸主题课程的实施方式研究
通过课堂教学、课外社团、特色主题活动、成果展示展览等途径实施主题剪纸教学研究,课堂教学侧重剪纸基本技艺的普及,剪纸基本语言符号的了解,北京文化特色的理解;课外社团侧重剪纸语言的理解和应用,主题剪纸作品的创作,运用剪纸艺术形式对北京特色文化的表现方式的探索;定期组织特色主题剪纸活动,通过师生、生生、传承人与师生的互动,传播剪纸文化;成果展示展览作为汇报式总结反思的环节,给予师生剪纸学习和创作的动力。
(3)北京特色剪纸主题教学评价研究
通过对学生剪纸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和作品评价,设计相关评价量规,例如名家作品鉴赏、分析,改编作品对比,创作构思分享等,采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的艺术素养的评价与记录。
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分析评价教学效果,着重于反思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探索主题式剪纸教学的最佳实施方式。
4.研究假设
通过北京特色剪纸主题课程的构建与实施,能够促进学生对北京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剪纸技能和创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三)思路方法:
1.研究思路
参与课题研究的学校根据自己学校的硬件条件和学生情况确定研究主题,设计教学研究内容即课程开发,开展教学实践,进行效果评价,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改进、调整实践内容和方法,再次进行教学实践和效果评价,以此类推。
2.研究方法:
(1)观察法
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通过量表或批语等形式做好记录和评价,并以此对教学实践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判断、反思和改进。
(2)案例研究法
收集现存优质教学案例,分析总结各种剪纸教学实践研究成果的优势,结合自己学校软硬件条件,取舍、改进、添加自己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案例反思和交流,最终形成科学、系统的教学实践成果和经验,推动教学实践质量的提升。
3.技术路线
4.研究计划及可行性
课题研究计划在3年完成,每学期确定1-2个研究主题内容,由参与学校的教师根据本校硬件条件和学生情况选择主题,期间交流教研,参观展览工作室等,学习全国和全市的剪纸教学经验,以达成研究目的。
课题研究依靠国家课程中的非遗剪纸教学课程和学校剪纸社团课程实施教学计划,从普及和深入开发的两个层面进行实践教学实验,促进教学内容和模式生成。
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都具备一定的剪纸教学经验,其中承担人是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四)创新之处:
1.理论框架
本课题在教学实践中将剪纸和北京特色相结合,设置主题式的剪纸题材和内容,开展剪纸创作教学实践,使剪纸的传承依托本土文化,具有非常强的本土特色,具备多元、多角度和可选择性,便于师生亲近剪纸艺术,传播剪纸艺术;课题实践研究通过国家课程非遗部分和社团活动分层式教学的方式实现,构建教、学、评的完整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美术学科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的提升,形成科学、有序、系统、深入、可持续的教学资源,为后续继续发掘研究和成果推广提供具体的实践经验,具有深远价值。
2.学术观点
剪纸教学目前国内教学实践及研究成果非常丰硕,本课题的研究是在原有的研究成果之上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剪纸的文化属性是剪纸传承的重要方面,百花齐放的本土教学内容有益于剪纸风格多元传承体系,有助于多元剪纸流派延续血脉,因此,研究和开发本土剪纸教学内容是非常有意义的。
3.研究角度
本课题的研究着重于将富有北京特色的剪纸内容和剪纸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开展教学实践研究,开发具有鲜明京派特色的剪纸传承体系和方法。
4.研究方法
主题式研究将研究内容进行了归类,使研究内容的开发方向性更强,同时给予教师很大的发挥空间,有助于剪纸传承的守正创新。
(五)预期成果
预期成果
1.《北京特色剪纸主题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研究报告》
2.《北京特色剪纸主题课程教学资源》
3.《剪纸教学评价量规》
社会效益
建立京派剪纸国家级别的剪纸传承基地,推广教学体系、方法及评价,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主要参考文献:
1.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33447.htm
2.http://newapp.jyb.cn/app_pub/zixun/toutiao/202103/t20210318_19635.html?docId=19635
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732/202201/t20220107_593059.html
4.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
5.https://www.163.com/dy/article/GHM0KDIR051496PC.html
6.赵辰昕. 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访谈录[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2:295-296
7.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中国政府网
8.中国剪纸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非遗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9.基础教育论坛(总第242期)2017年第8期(下旬刊)P46
10.广东教育.教研2006年第9期P56
非遗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枢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敦煌美学密切相关。
传承非遗 打造传世经典 宝马7系“非遗车”捐赠清华美院专访清华美院工业设计系主任 张雷从2007年开始宝马发起了“ BMW 中国文化之旅”企业社会责任项目,聚焦中国传统文化保护
汽车企业参与非遗保护的背景与意义汽车企业社会责任的新维度随着企业社会责任(CSR)理念的深化,汽车企业不再局限于关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而是开始将文化保护纳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
“赵朴初文化”创意设计征集活动启事——传承朴初精神,创意文化表达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学习弘扬赵朴初文化精神与艺术成就,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融合
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消费趋势报告一、市场规模与增长动力1.市场规模突破千亿2025年,我国非遗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000亿元,较2020年增长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