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如何将非遗的情绪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成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非遗情绪价值的内涵
非遗的情绪价值主要体现在其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文化认同感和精神慰藉等方面。非遗不仅是文化符号,更是承载着民族记忆、历史传承和集体情感的重要载体。
文化认同与民族情感
非遗作为文化载体,能够表达民族主义情绪,增强文化自信。有研究指出,对于广大民众来说,"非遗"及"非遗"保护的价值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作为表达民族主义情绪的文化载体;二是作为满足猎奇心理的文化传统;三是借此开展项目[10]。非遗通过代际传承,不断适应时代变化,成为人们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4]。
心理健康价值
研究表明,非遗元素的融入不仅能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心理韧性,具有重要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艺术形式帮助学生疏导情绪,非遗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提供精神上的慰藉和文化的滋养,为人们提供一种亲近文化艺术、回归本真的文化体验[14][21]。
情感体验与怀旧价值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更加渴望精神上的慰藉和文化的滋养。文化遗产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亲近文化艺术、回归本真的文化体验。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文化活动,使人们能够暂时脱离快节奏的生活,获得心灵的平静和满足[21][24]。
非遗情绪价值的经济效益实现路径
产业化开发与品牌建设
非遗商品化与市场开发
非遗具有明显的经济属性,可以通过产业化开发实现其经济价值。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一些非遗可以形成文化产业资本、发展成为文化产业,从而带来巨大经济收益[6]。一些适合进入市场的非遗项目,如小戏、曲艺、杂耍、传统玩具、年画、泥塑、面塑、木雕、角雕、刺绣品等,本身就是市场经济的一部分[8]。
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为非遗商品提供了广阔的销售平台。2022年,东部地区淘宝天猫非遗店铺成交额占全国7成以上,直播成为非遗销售扩大的主要助推力[7]。这表明非遗商品在电商平台上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建设
非遗品牌建设是实现其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擦亮"非遗"品牌,将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生态,丰富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15]。与一般商业品牌不同,非遗品牌的主体具有显著的多样性,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非遗品牌,如那些影响力最大的非遗项目往往是该地区的重要品牌[17]。
打造非遗品牌的建设需要综合运用传承和创新、宣传和推广、品牌形象的打造、市场推广以及建立品牌保护体系等多种手段,从而推动传统非遗项目的创新发展[18]。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文创品牌建设和旅游开发有机结合,极大地推进了非遗的"活态"传承工作,已成为地方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重要方式[16]。
文旅融合开发
非遗传习所与体验经济
对非物质文化遗进行旅游开发,一方面可以提升当地的经济效益,丰富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有助于传承当地文化,活化非遗传承与保护[23]。非遗体验经济通过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让游客亲身参与非遗制作、表演等活动,既满足了游客的文化消费需求,又创造了经济价值。
节庆活动与文化消费
随着人们基本物质消费得到满足,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日益强烈,促使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文化消费。在日常文化消费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注重文化体验的情感价值[24]。通过组织节庆活动、文化展览等形式,可以吸引游客参与,创造经济价值。
数字化传播与创新
新媒体传播与非遗价值重构
鼓励支持新闻媒体设立非遗专栏、专题,办好优秀栏目、节目。推动主流媒体加强非遗传播力量,建设非遗传播队伍,形成一批品牌传播项目,提高非遗传播的专业性、规范性[19]。通过新媒体平台,非遗可以突破地域限制,触达更广泛的受众,增强其影响力和经济价值。
直播电商与非遗销售
直播已成为非遗销售扩大的主要助推力[7]。通过直播平台,非遗传承人可以直接面对消费者,展示非遗制作过程,讲述非遗故事,增强消费者的情感共鸣,促进销售。直播电商不仅拓展了非遗产品的销售渠道,还增强了非遗的文化传播力。
资源化保护与价值转化
生产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历史和现实经验表明,大多数少数民族非遗之所以能传承至今,根本动力在于项目本身具有较强的资源禀赋。资源化保护与生产性保护、抢救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等既有路径的根本不同[22]。通过生产性保护,非遗可以在使用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实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
非遗与现代产业融合
"非遗"项目走向市场或通过市场而实现其价值,是某些项目与生俱来的特点。无论是大众消费的"非遗"项目,如年画,剪纸,风筝,玩具,编织,绢花等,还是富豪、收藏家或贵族消费的高端项目,都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其经济价值[20]。通过与现代设计、时尚产业、健康产业等领域的融合,非遗可以创造出新的经济形态和价值增长点。
非遗情绪价值经济效益实现的典型案例
传统手工艺与电商平台融合
东部地区淘宝天猫非遗店铺成交额占全国7成以上,表明东部地区的非遗商家增长迅速,电商平台为非遗商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通过直播等新型销售方式,非遗产品的销售规模不断扩大[7]。这表明,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电商平台的融合,可以有效实现非遗的情绪价值和经济价值。
茶文化与健康产业融合
茶道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还能提供心灵放松和精神慰藉。通过将茶文化与健康产业融合,开发茶疗、茶艺表演、茶文化体验等产品和服务,可以满足人们在快节奏现代生活中对精神慰藉的需求,实现经济价值[21]。
文化节庆与旅游产业融合
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可以吸引大量游客,带动当地酒店、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中国的端午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龙舟比赛、包粽子等活动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还能唤起人们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吸引游客参与,创造经济价值。
非遗情绪价值经济效益实现的挑战与对策
挑战
商业化过度与文化异化:非遗过度商业化可能导致文化异化,失去其原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传承人流失与技艺断层: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非遗传承人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技艺传承面临断层风险。
市场需求变化与产品创新不足:消费者审美和需求的变化,要求非遗产品不断创新,但创新不足可能导致市场竞争力下降。
对策
坚持文化本真性与适度商业化:在开发非遗经济价值的同时,应坚持其文化本真性,避免过度商业化导致的文化异化。
加强传承人培养与队伍建设: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方式,鼓励年轻人学习非遗技艺,培养新的传承人,确保非遗的可持续传承。
推动非遗产品创新与设计: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市场需求,对非遗产品进行创新设计,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
构建非遗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从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品牌营销到文化旅游,构建非遗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非遗的情绪价值是其经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可以实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未来,随着文化消费的日益普及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非遗的情绪价值将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利用。通过非遗与现代科技、设计、旅游等领域的深度融合,非遗的经济价值将得到更充分的实现。
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非遗的保护和利用应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确保非遗的文化本真性和可持续传承。
参考文献
[1] 非遗文化遗产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D%9E%E7%89%A9%E8%B4%A8%E6%96%87%E5%8C%96%E9%81%97%E4%BA%A7/271489.
[4] 非遗文化遗产 - UNESCO. https://www.unesco.org/zh/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
[6] 人民日报:提高非遗文化遗产的经济效益. 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3/0624/c1003-21951221.html.
[7] 2022非遗文化遗产消费创新报告 - 中国旅游报. http://www.ctnews.com.cn/paper/content/202211/23/content_75960.html.
[8] 苑利顾军:非遗的产业化开发与商业化经营 - 兰州大学. https://hhwhy.lzu.edu.cn/c/202312/200.html.
[10] 李向振:作为文化事件的非遗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外价值实现. https://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23985.
[14] [PDF] 非遗文化遗产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https://pdf.hanspub.org/ap20241412_691135374.pdf.
[15] 用品牌开发促进"非遗"保护(品牌论) - 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8-08/24/content_1876960.htm.
[16] [PDF] 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文创品牌建设研究. https://www.sinoss.net/upload/resources/file/2021/09/01/29649.pdf.
[17] 擦亮非遗品牌发挥文化力量. https://www.ihchina.cn/news_1_details/27012.html.
[18] 打造非遗品牌建设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 - 中国品牌日-要闻. https://www.cibexpo.org.cn/yw/926.jhtml.
[19] [PDF] "十四五"非遗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fwzwhyc/202106/P020210609400854201916.pdf.
[20] "非遗"产业化: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 中国非遗文化遗产网. https://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8144.
[21] 让文化遗产更好走进公众生活 - 新华网客户端. http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dd4e599ca2956372c6b0f5d143264e59.
[22] 李向振:文化资源化: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理念转换及其价值实现. https://www.chinathinktanks.org.cn/content/detail/id/s8lyoe72.
[23] [PDF] 地方感视角下非遗文化遗"酒店的感知体验研究. https://www.mpu.edu.mo/cntfiles/upload/docs/research/common/Gaming/Journal9/Journal9-8.pdf.
[24] 让文化遗产更好走进公众生活. http://www.rmlt.com.cn/2025/0220/723640.shtml.
非遗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枢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敦煌美学密切相关。
传承非遗 打造传世经典 宝马7系“非遗车”捐赠清华美院专访清华美院工业设计系主任 张雷从2007年开始宝马发起了“ BMW 中国文化之旅”企业社会责任项目,聚焦中国传统文化保护
汽车企业参与非遗保护的背景与意义汽车企业社会责任的新维度随着企业社会责任(CSR)理念的深化,汽车企业不再局限于关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而是开始将文化保护纳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
“赵朴初文化”创意设计征集活动启事——传承朴初精神,创意文化表达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学习弘扬赵朴初文化精神与艺术成就,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融合
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消费趋势报告一、市场规模与增长动力1.市场规模突破千亿2025年,我国非遗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000亿元,较2020年增长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