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非遗频道

非遗
当前位置:非遗资讯 > 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十大热点话题研究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十大热点话题研究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需求,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数字技术与非遗保护创新

数字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已成为当前最热点的话题之一。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非遗保护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

数字技术为非遗提供了全新的记录、保存和传播方式。通过数字建档、3D扫描、虚拟展示等手段,非遗项目得以更全面、更系统地被记录和保存。同时,数字技术也极大地拓展了非遗的传播渠道,使更多人能够接触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藏品开发已成为当前非遗数字化领域的一个热点。据报道,2021年中国数字藏品发行平台多达38家,非遗产品发售数量约456万份,总发行价值超过1.5亿元[28]。这种创新模式不仅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也为非遗传承人创造了更多展示和销售的机会。

此外,数字技术还改变了非遗的传承方式。通过在线教学平台、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应用,非遗技艺得以突破地域限制,实现更广泛的传播和学习。例如,根据抖音平台发布的数据,20225月到2023年间,非遗内容在平台上的热度显著提升,吸引了大量年轻用户的关注[25]

非遗与时尚跨界融合

非遗与时尚的融合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这种跨界融合不仅为传统非遗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

传统非遗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的结合,创造出既有传统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产品。这种创新不仅提升了非遗的市场价值,也使非遗更加贴近当代人的生活,增强了其社会影响力。例如,一些传统服饰工艺、刺绣技艺通过与现代服装设计的结合,成功打入国际市场,赢得了年轻消费群体的青睐。

此外,非遗与时尚的融合也体现在空间设计、产品包装等多个领域。通过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传统文化符号得以在新的载体上焕发活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这种融合不仅是形式上的结合,更是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通过时尚这一全球通用语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跨越文化差异,被更广泛的国际受众所接受和理解。

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非遗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已成为当前另一个重要的热点话题。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非遗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利用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非遗资源丰富的地区,通过发展非遗产业,不仅保护了传统文化,也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例如,许多地方通过建立非遗工坊、传承基地等,将非遗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了乡村产业发展。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如今非遗已经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解决乡村就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27]

此外,非遗还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开展非遗展示、体验活动,传承乡村文化记忆,增强村民文化自信,促进乡村社会和谐。例如,一些地方通过恢复传统节日、民俗活动,重塑乡村文化认同,有效遏制了乡村文化空心化现象。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保护与利用的模式不断创新,从简单的资源开发向深度融合发展转变,形成了"非遗+产业""非遗+旅游""非遗+教育"等多种融合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动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创新

非遗消费创新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热点话题。随着人们文化消费需求的提升,非遗产品的市场价值日益凸显,相关消费创新不断涌现。

根据《2022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创新报告》,非遗消费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体验化的特点。消费者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购买,而是追求更加丰富、深入的文化体验。这种变化推动了非遗消费模式的创新,从传统的实物消费向体验消费、服务消费转变[27]

非遗消费创新还体现在销售渠道的多元化上。传统上,非遗产品主要通过实体店销售,而如今,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直播带货等新型销售渠道的兴起,极大地拓展了非遗产品的市场空间。据统计,东部地区淘宝天猫非遗店铺成交额占全国7成以上,显示出电商平台在非遗销售中的重要地位[6]

此外,非遗消费创新还体现在产品形态的创新上。通过将非遗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既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产品,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例如,一些传统手工艺品通过创新设计,成功打入高端市场,提升了非遗产品的附加值。

值得注意的是,非遗消费创新也面临着如何平衡商业开发与文化保护的挑战。过度商业化可能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流失,因此,在推动非遗消费创新的同时,需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保护和传承。

非遗的活态传承

非遗的活态传承是非遗保护的核心理念,也是当前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遗是""的文化,需要在实践中传承和发展。

活态传承强调非遗应该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挥作用,而不是简单地作为博物馆中的展品。这意味着非遗不仅要被记录、保存,还要被实践、创新,与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正如一篇文章中提到的:"教育是有效培养社会成员对非遗的普遍认同,实现非遗活态传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15]

活态传承的关键在于传承人的作用。传承人是非遗活态传承的主体,他们不仅掌握技艺,还承载着非遗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因此,保护传承人,支持其开展传承活动,是非遗保护的重要内容。据统计,截至2023年末,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名,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56[36]

然而,非遗的活态传承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非遗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非遗项目的实践空间不断缩小;另一方面,传承人老龄化问题突出,年轻一代对非遗的兴趣不足,导致非遗传承断层的风险增加。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逐渐被遗忘,有些艺术种类面临消亡的危险[11]

因此,如何在现代语境下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成为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课题。这需要政府、社会、传承人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通过创新传承方式、拓展传承渠道、丰富传承内容,使非遗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非遗保护的政策与法律框架

非遗保护的政策与法律框架是保障非遗有效传承与发展的制度基础,也是当前讨论的重要话题。近年来,中国在非遗立法和政策制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20191月,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联合印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到2025年非遗保护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部署了12项重点任务[35]。该方案为未来几年的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总体指导,对推动非遗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非遗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例如,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20252月召开了2025年工作部署会,全面总结2024年工作,对2025年工作进行部署[30]。这表明非遗保护工作已逐步落实到地方层面,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

在法律框架方面,中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非遗传承保护机制,强调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基础上,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传承发展[29]。这一机制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明确了各方责任和义务。

然而,非遗保护的政策与法律框架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现有法律法规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落实不到位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督和评估;另一方面,随着非遗保护实践的发展,一些新的保护需求和模式尚未在现有框架中得到充分体现,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

因此,如何进一步完善非遗保护的政策与法律框架,使其更加适应非遗保护的实践需求,是当前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

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是当前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非遗成为旅游的重要资源和吸引力因素,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发展模式日益受到重视。

非遗与旅游的融合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开发非遗旅游线路,将非遗资源串点成线,形成特色旅游产品;二是通过建设非遗展示场馆、体验中心等,为游客提供了解和体验非遗的场所;三是通过在旅游活动中融入非遗元素,增强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也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和传播渠道。例如,秦淮灯会很好地践行了"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这一文旅融合的原则要求[40],在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非遗与旅游的融合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方面,过度旅游可能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环境的破坏,影响非遗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商业化倾向可能使非遗失去其文化内涵,沦为简单的商业产品。因此,在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确保非遗的真实性和文化价值不受损害。

此外,非遗与旅游的融合还需要创新模式和业态,从简单的资源开发向深度融合发展转变,实现非遗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例如,一些地方通过"非遗+研学""非遗+体验"等模式,既保护了非遗,又满足了游客的文化消费需求。

非遗教育与青年传承

非遗教育与青年传承是关系非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话题。随着社会变革和人口结构变化,非遗传承面临断层风险,培养年轻一代的非遗传承人成为当务之急。

非遗教育是有效培养社会成员对非遗的普遍认同,实现非遗活态传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在学校教育中融入非遗内容,可以让年轻一代了解和认识非遗,培养其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如《非遗主题社会教育:广州市"非遗课来了"'》中提到的,教育是实现非遗活态传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15]

近年来,各地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将非遗课程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非遗兴趣和传承意识。同时,一些高校也开设了非遗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专业人才。

然而,非遗教育与青年传承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非遗传承方式多为口传心授,缺乏系统的记录和整理,这导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难以被全面发掘和保存。同时,由于传承人老龄化、技艺失传等问题,非遗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5]。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与非遗的慢工细作之间存在冲突,使得年轻一代对非遗的学习和传承缺乏耐心和恒心。

因此,如何创新非遗教育方式,激发青年对非遗的兴趣,培养新一代传承人,是当前需要重点关注的话题。这需要政府、学校、传承人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为青年提供接触、学习和传承非遗的机会。

非遗的国际影响与合作

非遗的国际影响与合作是全球化背景下非遗保护的重要话题。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深入,非遗的国际传播和合作日益受到重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国际非遗保护提供了法律框架,中国作为缔约国,积极参与国际非遗保护合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目前,中国已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世界影响力[24]

国际影响方面,中国的非遗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通过举办国际非遗展览、论坛、研讨会等活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广泛的国际传播和认可。同时,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项目,如传统节日、传统艺术等,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和喜爱。

国际合作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非遗保护合作,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非遗保护经验交流和技术合作。例如,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与沿线国家在非遗保护、传承与利用方面进行了广泛合作,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遗保护经验交流和互鉴。

此外,数字技术也为非遗的国际传播和合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过互联网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全球传播和交流。例如,围棋领域在Alpha Go之后,星阵、绝艺等国产人工智能围棋软件的出现,不仅推动了围棋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围棋文化的国际传播[13]

然而,非遗的国际影响与合作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遗保护理念和实践存在差异,需要加强沟通和理解;另一方面,文化霸权和文化偏见仍然存在,影响着非遗的公平传播和交流。因此,如何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遗保护合作,实现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共同目标,是当前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

非遗的保护与保存

非遗的保护与保存是非遗保护工作的基础,也是当前讨论的重要话题。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非遗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非遗项目面临消失的风险,因此,加强非遗的保护与保存显得尤为重要。

非遗的保护与保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非遗名录的建立和管理,通过科学的调查、认定和建档,为非遗保护提供基础;二是非遗传承环境的保护,包括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的保护,为非遗的存续创造条件;三是非遗传承能力建设,提升传承人的传承能力和水平,确保非遗的可持续传承。

在名录体系建设方面,中国已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截至2023年末,全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24]。这一体系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明确了保护重点和方向。

在传承环境保护方面,中国积极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将非遗及其孕育、发展的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整体保护,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1]。这种整体性保护方式,为非遗的存续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生态。

在传承能力建设方面,中国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如举办传承人培训班、建立传承基地、提供传承补助等,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提升传承能力。同时,通过师徒传承、家族传承、群体传承等多种方式,确保非遗技艺和知识的有效传递。

然而,非遗的保护与保存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非遗赖以生存的乡村环境不断消失,非遗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小;另一方面,传承人老龄化问题突出,年轻一代对非遗的兴趣不足,导致非遗传承断层的风险增加。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逐渐被遗忘,有些艺术种类面临消亡的危险[11]

因此,如何创新非遗保护方式,改善传承环境,激发社会参与,是当前需要重点关注的话题。这需要政府、社会、传承人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为非遗的保护与保存创造有利条件。


当前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十大热点话题涵盖了数字技术与非遗保护创新、非遗与时尚跨界融合、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非遗消费创新、非遗的活态传承、非遗保护的政策与法律框架、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非遗教育与青年传承、非遗的国际影响与合作以及非遗的保护与保存等方面。这些话题反映了非遗保护与发展的多维度、多层次特征,也体现了非遗在当代社会中的多元价值和重要作用。

未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需求的提升,非遗传承与发展将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如何在保护传统的基础上,推动非遗的创新性发展,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是非遗保护工作者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同时,如何加强非遗保护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非遗的国际影响力,也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

通过多方参与、多元合作,非遗保护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促进非遗传承与地方经济发展融合(有的放矢) 理论人民网.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3/1229/c40531-40149116.html.

[5] 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12/t20241225_5826232.shtml.

[6] 2022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创新报告 中国旅游报. http://www.ctnews.com.cn/paper/content/202211/23/content_75960.html.

[1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问题 中国人大网. http://www.npc.gov.cn/WZWSREL3pncmR3L2h1aXlpL2xmenQvZnd6d2h5Y2JoZi8yMDEwLTA5LzAzL2NvbnRlbnRfMTcyOTg0My5odG0=.

[13] 非遗领域的"两创"实践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s://www.cssn.cn/ztzl/ztzl_skwzg/ggfy/llgj/202304/t20230424_5624358.shtml.

[15]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23) 皮书网. https://www.pishu.cn/zxzx/xwdt/609937.shtml.

[24] 让非遗在保护传承中绽放光彩_中国人大网. http://www.npc.gov.cn/npc//////c2/c30834/202406/t20240614_437467.html.

[25] 为非遗传承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人民日报. http://paper.people.com.cn/rmlt/html/2024-02/26/content_26055424.htm.

[27] 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https://www.mct.gov.cn/preview/special/2023lh/9684/202303/t20230314_940570.htm.

[28] 2022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创新报告》发布,五大新趋势值得关注. https://whlyj.sh.gov.cn/wbzx/20221130/f8b253291b2b4589b7bf987357c1a23e.html.

[29]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湖南中国新闻网. http://www.hn.chinanews.com.cn/news/kjww/2025/0312/506799.html.

[30] 山西省非遗中心召开2025年工作部署会. https://www.ihchina.cn/news2_details/29776.html.

[35] 2019"中国非遗十大年度事件"发布. https://www.ihchina.cn/news_details/20361.html.

[36] 留住非遗记忆传承文化薪火-瞭望周刊社. https://lw.news.cn/20250210/f4dbd7308789433b8248f2b69d45ecf5/c.html.

[40] 2019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发布. https://www.xsbn.gov.cn/lfw/84137.news.detail.dhtml?news_id=1488116.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十大热点话题研究报告
(责任编辑:闻奕)

推荐阅读

怎样发挥非遗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怎样发挥非遗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非遗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2025-04-28 10:02 非遗
敦煌美学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敦煌美学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枢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敦煌美学密切相关。

2025-04-28 09:53 非遗;敦煌
敦煌壁画里的非遗美学:传统工艺与艺术表现的完美融合

敦煌壁画里的非遗美学:传统工艺与艺术表现的完美融合

敦煌壁画作为中国艺术的瑰宝,不仅是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025-04-28 09:51 非遗;敦煌壁画
热点/传承非遗:宝马7系“非遗车”

热点/传承非遗:宝马7系“非遗车”

传承非遗 打造传世经典 宝马7系“非遗车”捐赠清华美院专访清华美院工业设计系主任 张雷从2007年开始宝马发起了“ BMW 中国文化之旅”企业社会责任项目,聚焦中国传统文化保护

2025-04-24 10:59 非遗;汽车
热点/非遗赋能汽车企业文化发展行动方案

热点/非遗赋能汽车企业文化发展行动方案

汽车企业参与非遗保护的背景与意义汽车企业社会责任的新维度随着企业社会责任(CSR)理念的深化,汽车企业不再局限于关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而是开始将文化保护纳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

2025-04-24 10:57 非遗;汽车
2025年4月份非遗热点及学术分析

2025年4月份非遗热点及学术分析

4月非遗热点活动概览清明节传统民俗文化体验热潮2025年清明假期期间,传统文化节俗体验活动受到公众热捧。

2025-04-24 10:55 非遗;热点
“赵朴初文化”创意设计征集活动启事

“赵朴初文化”创意设计征集活动启事

“赵朴初文化”创意设计征集活动启事——传承朴初精神,创意文化表达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学习弘扬赵朴初文化精神与艺术成就,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融合

2025-04-15 16:17 赵朴初;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十大热点话题研究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十大热点话题研究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2025-04-15 15:00 非遗
您所不知道的那些“非遗冷知识”

您所不知道的那些“非遗冷知识”

本文向您介绍一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鲜为人知的“冷知识”,揭示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独特之处。

2025-04-15 11:01 非遗
权威发布:非遗消费年度报告

权威发布:非遗消费年度报告

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消费趋势报告一、市场规模与增长动力1.市场规模突破千亿2025年,我国非遗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000亿元,较2020年增长50%以上

2025-04-14 10:49 非遗;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