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企业参与非遗保护的背景与意义
汽车企业社会责任的新维度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CSR)理念的深化,汽车企业不再局限于关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而是开始将文化保护纳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其保护与传承已成为全球共识。汽车企业通过参与非遗保护,不仅能够履行社会责任,还能提升品牌形象,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非遗与汽车文化的融合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而汽车文化则代表着现代工业文明和创新精神。两者的融合可以产生独特的文化张力,为汽车企业文化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将非遗元素融入汽车设计、品牌营销和企业文化建设中,汽车企业可以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品牌形象,增强消费者的文化认同感和品牌忠诚度。
"非遗赋能汽车企业文化发展行动方案"的核心内容
建立跨界合作平台
跨界合作是"非遗赋能汽车企业文化发展行动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和文化保护组织合作,共同建立非遗保护与创新中心,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模式。
创新非遗保护模式
"非遗赋能汽车企业文化发展行动方案"强调"授人以渔"的理念,不仅提供资金支持,更注重提升非遗传承人的综合能力。通过"做中学"的模式,带领、帮助非遗传承人设计并开发具有市场需求的非遗文创品。
开展非遗探访与研究
"BMW中国文化之旅"作为中国汽车行业中一个长期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过去17年间先后探访了中国24个省及直辖市和6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及4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90项亟待保护的非遗项目和研究课题进行了总计超过2500万元的捐助,影响并带动近1.6亿公众加入非遗传承与保护行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举办非遗保护创新成果展
"BMW中国文化之旅"非遗保护创新成果展是一个重要的展示平台,通过展览的形式展示非遗保护创新成果,提高公众对非遗保护的认识和支持。2023年2月24日,"BMW中国文化之旅"非遗保护创新成果展在中国科学技术馆正式开展,该展览由中国科技馆、宝马中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联合主办。这一展览不仅展示了非遗保护的成果,也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汽车企业参与非遗保护的实施路径
建立非遗保护专项基金
汽车企业可以设立非遗保护专项基金,为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提供资金支持。专项基金可以用于非遗项目的调研、记录、整理、传承人培训、文创产品开发等方面,确保非遗保护工作的持续性和系统性。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传播
汽车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传播活动,提高公众对非遗保护的认识和支持。例如,可以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座、工作坊、展览等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与公众互动,展示非遗技艺和文化内涵;可以在企业内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增强员工的文化认同感和责任感;可以利用企业媒体平台,如官网、社交媒体等,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将非遗元素融入汽车设计
汽车企业可以将非遗元素融入汽车设计中,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汽车产品。例如,可以在汽车内饰、外观设计中融入非遗图案、纹样等元素,或者在汽车品牌标识、广告宣传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使汽车产品成为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这种融合不仅能够提升汽车产品的文化附加值,还能够增强消费者的文化认同感和品牌忠诚度。
举办非遗文创设计大赛
为了激发非遗文创产品的创新活力,汽车企业可以举办非遗文创设计大赛,吸引设计师、艺术家和高校学生参与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通过大赛,可以发现和培养一批优秀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为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人才支持。
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汽车企业可以利用自身在交通和旅游方面的优势,推动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例如,可以开发以非遗为主题的旅游线路,组织游客参观非遗传承地,体验非遗技艺;可以在旅游景点设置非遗展示区,展示非遗产品和技艺;可以与旅游平台合作,推广非遗旅游项目,提高非遗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这种融合不仅能够促进非遗的传播和传承,还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案例分析:宝马公司的非遗保护实践
BMW中国文化之旅项目
"BMW中国文化之旅"是宝马公司在中国发起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宗旨在于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该项目于2007年启动,至今已有17年历史,资助并赋能培训近1000位非遗传承人。项目通过探访、研究、资助和赋能等多种方式,对中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取得了显著成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BMW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基地
2016年,宝马公司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建立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BMW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基地",以赋能思维帮助非遗传承人设计开发非遗文创品。创新基地属于非盈利性学术机构,旨在保护、研究、推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探索非遗传承、保护与创新的新模式。
非遗保护创新成果展
2023年2月24日,"BMW中国文化之旅"非遗保护创新成果展在中国科学技术馆正式开展。该展览由中国科技馆、宝马中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联合主办,展示了"BMW中国文化之旅"项目17年来在非遗保护方面的成果[17]。展览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了解非遗保护成果的机会,也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核心行动内容
1. 非遗元素融入品牌文化建设
设计赋能:联合非遗传承人,将传统工艺(如漆器、刺绣、木雕)融入汽车内饰、外观设计,推出限量款“非遗联名车型”。
品牌IP化:选取代表性非遗符号(如剪纸、皮影、年画)打造品牌吉祥物或视觉标识,增强文化记忆点。
故事营销:通过短视频、纪录片等形式,讲述非遗技艺与汽车制造背后的工匠精神,传递品牌文化价值观。
2. 非遗技艺与现代技术结合
数字化保护:利用AR/VR技术复刻非遗工艺流程,在汽车展厅、用户APP中设置互动体验专区。
材料创新:探索非遗传统材料(如竹编、陶瓷)在汽车零部件中的轻量化、环保化应用。
跨界研发:联合高校及非遗工坊,开发非遗主题车载智能系统(如方言语音助手、非遗音乐播放模块)。
3. 非遗赋能员工文化认同
内部培训: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堂”,邀请传承人讲授技艺,提升员工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自豪感。
创意工坊:组织员工参与非遗手作体验(如扎染、活字印刷),将作品用于企业公益拍卖或节日礼品。
文化节庆:结合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举办非遗市集、戏曲表演等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
4. 社会责任与乡村振兴联动
非遗扶贫:在汽车产业链中采购非遗手工艺品(如编织坐垫、刺绣头枕),扶持偏远地区手艺人增收。
公益合作:设立“非遗保护基金”,支持濒危技艺传承,联合文旅部门打造“非遗+汽车文化”主题旅游线路。
教育共建:在车企帮扶地区的中小学开设非遗课程,培养青少年传承意识,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非遗赋能汽车企业文化发展,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更是企业从“工业制造”向“文化创造”跨越的重要路径。通过系统性行动,车企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生命力。
"非遗赋能汽车企业文化发展行动方案"是一种创新的模式,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汽车企业文化相结合,实现文化保护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化参与的深化,汽车企业参与非遗保护将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创新化的趋势。汽车企业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方式和方法,将非遗元素与汽车设计、品牌营销和企业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实现非遗与汽车文化的深度互动和协同发展。通过这种融合,不仅可以丰富汽车企业文化,提升品牌形象,还可以为非遗保护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非遗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枢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敦煌美学密切相关。
传承非遗 打造传世经典 宝马7系“非遗车”捐赠清华美院专访清华美院工业设计系主任 张雷从2007年开始宝马发起了“ BMW 中国文化之旅”企业社会责任项目,聚焦中国传统文化保护
汽车企业参与非遗保护的背景与意义汽车企业社会责任的新维度随着企业社会责任(CSR)理念的深化,汽车企业不再局限于关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而是开始将文化保护纳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
“赵朴初文化”创意设计征集活动启事——传承朴初精神,创意文化表达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学习弘扬赵朴初文化精神与艺术成就,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融合
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消费趋势报告一、市场规模与增长动力1.市场规模突破千亿2025年,我国非遗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000亿元,较2020年增长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