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枢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敦煌美学密切相关。本文将深入探讨敦煌美学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当代价值,以期全面展现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
敦煌美学概述
敦煌美学主要体现在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艺术中,包括壁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敦煌壁画分类极细,主要可以分为佛像画、经变画、民族传统神话题材、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画、故事画等。敦煌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敦煌美学的核心特征在于其融合了印度、西域和中原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敦煌壁画中的色彩运用、构图方式、人物形象塑造等都体现了敦煌美学的独特魅力。
敦煌美学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敦煌彩塑制作技艺
敦煌彩塑制作技艺是敦煌地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敦煌彩塑制作技艺,指的是制作敦煌彩塑的传统工艺,而不是莫高窟彩塑的造型和题材,也不是现代人仿照彩塑制作的陶、石膏、玻璃钢等材料的彩色雕塑工艺品。
敦煌彩塑技艺内容主要体现在骨架、制泥、塑造、敷彩四个方面。由于塑造方法独特,作品坚固耐久。敦煌风沙强劲、温差很大,而莫高窟很多作品千年如新,与其精湛的制作技艺密不可分。
敦煌彩塑在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曾对中国西北、中原一带的石窟艺术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它是中国佛教艺术的源头。敦煌彩塑一千多年的历史,不仅展现了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反映了敦煌美学的发展历程。
令人欣慰的是,敦煌彩塑制作技艺已被列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二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单位:敦煌文化学会/编号:60Ⅷ—6),受到政府的重视和保护。
敦煌石粉彩绘技艺
敦煌石粉彩绘技艺作为最古老的画种,早在汉晋时代起就已遍布于敦煌以及周边地区。随着佛教的东传、道教的西布,从公元4世纪开始,敦煌地区大规模的开窟造像与彩绘,使这一技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敦煌石粉彩绘技艺的制作材料一般就地取材,用本地泥、沙、麦草、麻纸等材料抹平所画墙面。绘画材料主要取三危山天然矿物质颜料和少量的植物颜料、墨胶金等。
敦煌石粉彩绘技艺特征明显、自成体系,主要体现在匠人精湛的绘制技艺和绘画颜料上。基于历代敦煌民间画师们长期大量的绘画实践和积累,形成了系统完备的敦煌民间石粉彩绘技艺体系。
近年来,敦煌石粉彩绘技艺作品艺术交流展在全国各地举办,如"南韵北势·丝路画语"敦煌石粉彩绘技艺作品艺术交流展走进广西来宾,让当地民众一睹敦煌文化艺术魅力,领略敦煌石粉彩绘技艺的精湛之妙。
敦煌剪纸
敦煌剪纸是敦煌地区另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源于敦煌地区,深受当地历史、地理、宗教和民俗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敦煌剪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经过千年的传承与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
敦煌剪纸以其精巧的技艺和丰富的题材,展现了敦煌地区的民间文化和艺术传统,是敦煌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敦煌木雕画
2017年,敦煌木雕画被列为第四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敦煌木雕画的代表性传承人申洪杰在敦煌市沙州市场工作室内雕刻敦煌木雕画作品《伎乐飞天》等,展现了敦煌木雕画的艺术魅力。
敦煌木雕画融合了敦煌壁画的元素,通过木雕技艺展现敦煌艺术的独特魅力,是敦煌美学与传统手工艺结合的典范。
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敦煌曲子戏
敦煌曲子戏,甘肃省敦煌市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敦煌曲子戏流布于酒泉市、敦煌市及周边地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五代时期的敦煌曲子词。
敦煌曲子戏,亦有"小曲戏"、"小调戏"、"老眉户"等名称。起源于敦煌民间,兴盛于清朝末年和中华民国初年,是一份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2006年,敦煌曲子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敦煌曲子戏源于明清时期的传统民间俗曲,清末民初在各地形成具有不同风格的地方小戏。敦煌曲子戏作为西北地区民间小戏的代表,展现了敦煌地区的民间文化和艺术传统,是敦煌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敦煌舞蹈
敦煌舞蹈是敦煌地区传统舞蹈的总称,包括各种民间舞蹈形式。敦煌壁画中经常描绘各种舞蹈场景,如飞天舞、反弹琵琶舞等,这些舞蹈形象为敦煌舞蹈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敦煌舞蹈以其独特的动作语汇和艺术风格,展现了敦煌地区的民间文化和艺术传统,是敦煌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敦煌音乐
敦煌音乐是敦煌地区传统音乐的总称,包括各种民间音乐形式。敦煌壁画中经常描绘各种音乐场景,如乐队演奏、飞天弹琴等,这些音乐形象为敦煌音乐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敦煌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展现了敦煌地区的民间文化和艺术传统,是敦煌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敦煌建筑技艺是敦煌地区传统建筑的建造技艺,包括木工、石匠、泥瓦匠等各项技艺。敦煌地区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原、西域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敦煌建筑风格。
敦煌建筑技艺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敦煌地区的民间文化和艺术传统,是敦煌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敦煌美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动关系
非遗技艺对敦煌美学的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敦煌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各种传统手工艺,如彩塑制作技艺、石粉彩绘技艺等,为敦煌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工艺基础。这些技艺的精湛程度直接影响到敦煌艺术的表现效果和艺术水准。
其次,表演艺术,如敦煌曲子戏、敦煌舞蹈、敦煌音乐等,为敦煌艺术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表现形式。敦煌壁画中经常描绘各种音乐和舞蹈场景,这些场景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敦煌地区的民间表演艺术。
最后,建筑技艺对敦煌美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敦煌地区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敦煌建筑风格,这些建筑风格也影响了敦煌艺术的创作和表现形式。
敦煌美学对非遗保护的促进作用
敦煌美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敦煌美学的独特魅力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和研究者,提高了社会对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为非遗保护提供了社会基础和舆论支持。
其次,敦煌美学的研究和传播,促进了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敦煌美学的研究和传播为非遗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最后,敦煌美学的当代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推动了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通过与现代设计、时尚产业等领域的融合,敦煌美学的当代价值得到了充分展现,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敦煌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敦煌非遗数字化保护
敦煌市是国家文化部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试点城市。自2009年开始,截至目前,共抢救挖掘整理非遗线索300多条、文字资料百余万字,图片资料8000余幅、音视频资料1000多小时[6]。
通过数字化技术,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数据基础。
敦煌非遗传承体系
敦煌市已建成四级非遗名录及代表性传承人体系,全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项,酒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3项,敦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8项。
这些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为敦煌美学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敦煌非遗的创新发展
近年来,敦煌市的艺术工作者积极传承敦煌彩塑制作技艺、敦煌石粉彩绘技艺、敦煌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敦煌艺术魅力,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的生机。
在非遗馆,亲近敦煌艺术不止于一饱眼福,市民还可以走进非遗手作体验区,参与敦煌石粉彩绘技艺壁画临摹、景泰蓝制作技艺点蓝工艺体验,进一步深入了解丝路文化。
通过与现代设计、时尚产业等领域的融合,敦煌非遗的当代价值得到了充分展现,为非遗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敦煌美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文化自信的体现
敦煌美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通过保护和传承敦煌美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丝路文化交流的桥梁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其美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丝路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通过研究和传播敦煌美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资源
敦煌美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通过将敦煌美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融入现代设计、时尚产业等领域,可以开发出具有文化内涵和市场价值的文创产品,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非遗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枢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敦煌美学密切相关。
传承非遗 打造传世经典 宝马7系“非遗车”捐赠清华美院专访清华美院工业设计系主任 张雷从2007年开始宝马发起了“ BMW 中国文化之旅”企业社会责任项目,聚焦中国传统文化保护
汽车企业参与非遗保护的背景与意义汽车企业社会责任的新维度随着企业社会责任(CSR)理念的深化,汽车企业不再局限于关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而是开始将文化保护纳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
“赵朴初文化”创意设计征集活动启事——传承朴初精神,创意文化表达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学习弘扬赵朴初文化精神与艺术成就,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融合
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消费趋势报告一、市场规模与增长动力1.市场规模突破千亿2025年,我国非遗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000亿元,较2020年增长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