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非遗频道

非遗
当前位置:非遗资讯 > 正文

“传统医药”类非遗产业化发展困境与解决方案

“传统医药”类非遗产业化发展困境与解决方案



传统医药类非遗的现状与价值



传统医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健康智慧,也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中国作为传统医药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传统医药类非遗资源。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昱在第三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论坛上强调,"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价值观念"[1]



传统医药类非遗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传承机制的断裂与人才短缺



传统医药类非遗的传承主要依靠师徒传承或家族传承的方式,这种"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在现代社会面临着严峻挑战。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的师徒、家族传承模式难以维系。以药材炮制为例,老药工难觅接手药碾之人,年轻一代需要抵住外界诱惑,潜心掌握药材辨识与炮制工序,才能坚守中医药老字号的传承,防止传承断代[6]



技艺传承的难度与标准化问题



传统医药类非遗的技艺传承具有特殊性,许多技艺难以通过文字或语言完全表达,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经验积累才能掌握。正如民间所说"三分教,七分悟",中医药技艺中有难以言传的知识,如中药炮制"九蒸九晒"的时间把控、少林正骨手法的力道要求,难以标准化或仅靠言语传授[6]



现代医学的冲击与科学验证的困境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普及,传统医药面临着巨大的冲击。现代医学以科学实验和临床数据为基础,具有直观、可测量的特点,而传统医药则基于经验和理论,缺乏科学验证。这种差异导致了传统医药在现代社会中的可信度和认可度受到质疑。



保护与开发的平衡问题



传统医药类非遗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存在难以平衡的矛盾。一方面,传统医药类非遗需要保护其文化内涵和核心技艺,保持其原有的文化形态;另一方面,传统医药类非遗也需要开发其经济价值,实现产业化发展。这种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在实践中往往导致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



人民网的一篇文章指出,"要避免三个误区。 一是避免重申报、轻保护。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各地对非遗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有些地方存在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2]。这种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在传统医药类非遗中尤为突出,许多地方将传统医药类非遗视为旅游资源或经济项目,而忽视了对其文化内涵的保护和传承。



市场竞争与产业化的困境



传统医药类非遗在现代市场竞争中面临着诸多困境。一方面,传统医药类非遗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方式往往难以适应大规模、标准化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传统医药类非遗的品牌价值和市场认知度相对较低,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



传统医药类非遗产业发展的解决方案



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创新



数字化为传统医药类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过数字技术记录和保存传统医药知识和技艺,可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期保存和广泛传播。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第10 部分:传统医药》标准,为传统医药类非遗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技术规范[5]



在实践中,数字化保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利用数字技术记录传统医药知识和技艺,如拍摄视频、制作数字档案等;二是建立数字化展示平台,如虚拟博物馆、在线展览等,提高传统医药类非遗的可见度和影响力;三是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如电子教材、在线课程等,促进传统医药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河南省在中医药非遗数字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许昌市围绕禹州药都"振兴,构建五有"发展体系,建设药材基地、升级物流园、培育龙头企业,推动中药材溯源体系与电商融合,实现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许昌、鹤壁等地举办非遗数字化培训班,提升从业者数字技能[6]。这种数字化转型不仅提高了传统医药类非遗的保护水平,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然而,数字化保护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数据标准缺失、专业人才不足等。如何建立适合传统医药类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体系,是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教育传承与人才培养



教育传承是解决传统医药类非遗传承困境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教育传承体系,可以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确保传统医药知识和技艺的延续。



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基础教育阶段可以开展传统医药文化普及教育,培养青少年对传统医药的兴趣;职业教育阶段可以开设传统医药技艺培训班,培养实用技能人才;高等教育阶段可以设立传统医药相关专业,培养高层次研究和管理人才。



科学研究与现代验证



科学研究是解决传统医药类非遗科学验证困境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研究,可以验证传统医药的有效性,提高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可信度和认可度。



在科学研究方面,可以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一是传统医药理论的现代诠释研究,将传统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探索传统医药的科学内涵;二是传统医药疗效的临床研究,通过现代临床研究方法验证传统医药的疗效;三是传统医药质量标准的研究,建立符合传统医药特点的质量评价体系;四是传统医药作用机制的科学研究,揭示传统医药的作用原理。



产业融合发展与品牌建设



产业融合发展是解决传统医药类非遗市场困境的重要途径。通过推动传统医药类非遗与旅游、健康、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拓展传统医药类非遗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



在品牌建设方面,需要打造具有文化内涵和市场竞争力的传统医药品牌。品牌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挖掘传统医药的文化内涵,提升品牌的文化价值;二是提高产品质量,建立品牌信誉;三是创新营销方式,扩大品牌影响力;四是拓展产品线,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国际合作与文化传播



国际合作是解决传统医药类非遗国际化困境的重要途径。通过国际合作,可以促进传统医药类非遗的国际传播,提高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认可度和影响力。



在国际合作方面,可以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合作:一是传统医药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医药知识的交流和融合;二是传统医药研究的合作,共同开展传统医药的科学研究;三是传统医药教育的合作,共同培养传统医药人才;四是传统医药市场的合作,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法律保护与政策支持



法律保护和政策支持是解决传统医药类非遗保护困境的重要保障。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可以为传统医药类非遗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大对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力度"[9]。这种政策支持为传统医药类非遗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方向和动力。



在法律保护方面,可以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保护:一是知识产权保护,通过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等方式保护传统医药的知识产权;二是文化遗产保护,将传统医药类非遗纳入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三是传统知识保护,探索传统知识保护的新模式和新机制。



河南省通过制度创新注入新动力,先后颁布《河南省中医药条例》与《河南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2024年,中医药强省建设进程加速,2月召开全省中医药强省建设大会,明确了五大高地"建设方向,为后续发展锚定目标[6]。这种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持为传统医药类非遗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传统医药类非遗发展的成功案例分析



新会陈皮炮制技艺的保护与发展



新会陈皮炮制技艺是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该技艺将当地特产新会柑经开皮、晒制、陈化等程序,精心制成"新会陈皮",被誉为"百年陈皮,千年人参",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11]



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新会陈皮炮制技艺面临着诸多挑战。2000年初,正值新会陈皮产业化转型关键期,传统作坊式生产面临严峻挑战——经验依赖性强、品质参差不齐,道地药材身份屡遭质疑[15]。面对这些挑战,新会陈皮炮制技艺传承人和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了新会陈皮产业的保护与发展。



首先,传承人陈柏忠意识到,非遗传承不能止于传统的口述教学,而是要通过现代科技和规范流程来保存技术。他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陈皮炮制标准,包括原料选择、炮制工艺、质量控制等,使传统技艺更加科学化和标准化。这种科学化和标准化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也增强了市场对传统医药的认可度。



其次,当地政府加强了对新会陈皮产业的政策支持和品牌建设。新会区政府建立了新会陈皮协会,制定了新会陈皮的行业标准和质量规范,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政府也注重新会陈皮的文化宣传和市场推广,通过各种活动和媒体宣传,提高了新会陈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再次,新会陈皮产业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中深通道的全线贯通为新会陈皮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当地政府和企业积极把握"大桥经济"机遇,推动新会陈皮产业再踏新征程[16]。这种数字化转型不仅提高了产业的效率和水平,也为传统医药类非遗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会陈皮炮制技艺的成功经验表明,传统医药类非遗的发展需要科学化和标准化、政策支持和品牌建设、数字化转型等多种措施的综合运用。这些经验对于其他传统医药类非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平乐郭氏正骨的传承与创新



平乐郭氏正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医术项目获评国家级"非遗"项目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体现了国家对于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重视,突显了中医药文化在我国五千年文化长河中的重要地位;现实意义上,平乐郭氏正骨在深圳扎根开花,实现了传统医药的异地发展[12]



平乐郭氏正骨的成功传承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了系统的传承机制,通过师徒传承和现代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二是进行了科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验证了传统技艺的有效性,提高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可信度和认可度;三是进行了技术创新和应用拓展,将传统正骨技术应用于现代医疗实践,提高了其适用性和市场竞争力;四是进行了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高了平乐郭氏正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平乐郭氏正骨的成功经验表明,传统医药类非遗的发展需要系统的传承机制、科学的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等多种措施的综合运用。这些经验对于其他传统医药类非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针灸申遗的成功与启示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1116日,中医针灸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自200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申报针灸项目以来,经过长期努力取得的重要成果[13]



针灸申遗的成功不仅提高了针灸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传统医药类非遗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针灸申遗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了系统的申遗机制,组织了专业的申遗团队,制定了详细的申遗计划;二是进行了全面的文献收集和研究,梳理了针灸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三是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推广,提高了针灸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进行了国际合作和交流,获得了国际组织和专家的认可和支持。



针灸申遗的成功经验表明,传统医药类非遗的保护和发展需要系统的申遗机制、全面的文献研究、广泛的宣传推广和国际合作等多种措施的综合运用。这些经验对于其他传统医药类非遗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甘肃省传统医药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甘肃省是传统医药资源丰富的省份,2025年初,甘肃省有21项传统医药项目成功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这些项目的入选不仅是对其文化价值的认可,也为甘肃省传统医药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甘肃省在传统医药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的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建立了系统的保护和传承机制,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推动传统医药的保护与传承;二是进行了科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验证了传统医药的有效性,提高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可信度和认可度;三是进行了资源普查和档案建设,建立了传统医药的数据库和档案库;四是进行了宣传推广和市场开发,提高了传统医药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甘肃省传统医药非遗的成功保护与传承表明,传统医药类非遗的发展需要系统的保护机制、科学的理论研究、资源普查和宣传推广等多种措施的综合运用。这些经验对于其他地区传统医药类非遗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世界中联第三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论坛成功召开. https://www.wfcms.org/show/21/7161.html. 2024-08-29



[2] 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避免三个误区 理论人民网.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1/1011/c148980-32249458.html. 2021-10-11



[3] 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 http://www.njqh.gov.cn/hdjl/zjdc/202404/P020240415397593694330.pdf. 2024-04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第10 部分:传统医药. 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hybz/202308/W020230804400953581116.pdf. 2023-08



[6] 数字赋能河南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http://app-api.henandaily.cn/mobile/view/news/421804349014933504520923.



[8] 第十一届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举行. https://whlyj.sh.gov.cn/wbzx/20230613/b62203b38199441aa4417f8d886ea2ea.html. 2023-06-13



[9] "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 https://www.ndrc.gov.cn/fggz/fzzlgh/gjjzxgh/202206/t20220601_1326724.html. 2022-06-01



[10] 21项传统医药项目成功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http://wsjk.gansu.gov.cn/wsjk/c112713/202501/174058354.shtml. 2025-01



[11] 新会陈皮炮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http://www.jiangmen.gov.cn/home/sqdt/xhzx/content/post_2342764.html. 2021-06-11



[12]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乐郭氏正骨深圳扎根开花. https://www.ihchina.cn/news_1_details/10950.html.



[13] 针灸申遗成功能带给我们什么 中华中医药学会. https://www.cacm.org.cn/2010/11/19/5967. 2010-11-19



[15] 新会陈皮炮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柏忠:以匠心"雕琢"陈香! 澎湃新闻.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517077.



[16] 紧抓"大桥经济"机遇新会陈皮产业再踏新征程. http://www.jiangmen.gov.cn/home/sqdt/xhzx/content/post_3110864.html.



[18] 新会陈皮协会发布2024参考价!是机遇还是挑战,果农如何自救?. https://zhuanlan.zhihu.com/p/3170752212.

(责任编辑:闻奕)

推荐阅读

首届《非遗从业认证证书》“中医中药类从业者”招生说明

首届《非遗从业认证证书》“中医中药类从业者”招生说明

协办单位: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媒体支持: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本次培训班面向全国招生。

2025-05-12 15:22 非遗
“传统医药”类非遗产业化发展困境与解决方案

“传统医药”类非遗产业化发展困境与解决方案

传统医药类非遗的现状与价值传统医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健康智慧,也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中国作为传统医药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传统医药类非遗资源。

2025-05-09 14:37 非遗
“传统医药”类非遗为什么要走职业化、产业化发展之路?

“传统医药”类非遗为什么要走职业化、产业化发展之路?

“传统医药”类非遗为什么要走职业化、产业化发展之路?1.保护与传承的需要职业化通过建立标准化的培训和教育体系,确保传统医药的知识和实践能够被准确传递。

2025-05-09 14:36 非遗
首届《非遗从业认证证书》“传统医药”类非遗人才培训班招生简章

首届《非遗从业认证证书》“传统医药”类非遗人才培训班招生简章

首届《非遗从业认证证书》“传统医药”类非遗人才培训班招生简章甘肃中医药大学官网地址链接:https://jxjy.gszy.edu.cn/show/id/674.html

2025-05-09 10:15 非遗
马千里:非遗融入学校教育的国际理念与中国实践

马千里:非遗融入学校教育的国际理念与中国实践

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校教育的国际理念与中国实践本文发表于《西北民族研究》2025年第1期(总第130期)作者简介马千里,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2025-05-08 15:09 非遗
五一非遗热点分析:透视非遗产业化发展路径与变现潜力

五一非遗热点分析:透视非遗产业化发展路径与变现潜力

五一非遗热点概览2025年五一假期期间,全国各地举办了丰富多彩的非遗主题活动,从北京的世界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到浙江的"非遗焕新购物月"

2025-05-08 15:07 非遗

“青年非遗视频创作哺育行动”哺育名录第一批入选名单

“青年非遗视频创作哺育行动”哺育名录第一批入选名单为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精神,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效能

2025-05-08 15:07 非遗
国家艺术基金2026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申报指南

国家艺术基金2026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申报指南

国家艺术基金(一般项目)2026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申报指南国家艺术基金面向社会受理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的申报,组织专家评审,确定资助项目和资助额度,并实施监管。

2025-05-08 15:04 非遗
《伊犁月》唱响省城!人气爆满!

《伊犁月》唱响省城!人气爆满!

5月3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欧阳冰云创作、编剧的原创黄梅戏《伊犁月》在安徽大剧院震撼上演。

2025-05-06 10:29 非遗
“非遗产业”与“自驾旅游”融合发展路径

“非遗产业”与“自驾旅游”融合发展路径

非遗产业如何为自驾旅游提供有针对性服务?非遗产业与自驾旅游的融合发展基础非遗产业的定义与内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定义

2025-04-29 11:05 非遗;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