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乡”是先创建品牌再去做生产的企业,一开始就确立了品牌的重要性,再后来的经营中一直围绕品牌开发产品。“攀乡”就是攀枝花的乡村,“带走阳光味,传递攀乡情”是很多攀枝花人都记得的一句广告词。2008年成立至2015年初企业一直走线下模式,即开自营店、在大中型商超设立专柜等形式销售。随着2022年盐边油底肉入选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代表性项目名录,让企业不仅拥有了更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也让“攀乡”这个品牌从此踏入非遗的跑道。
在此期间,多次参与非遗项目展示活动,面向社会大众展示企业形象和品牌的魅力,在过去的几十年发展历史中除了对主产品“盐边油底肉”的研发创新出油底猪舌、油底猪心、油底猪肝、油底猪肚、油底猪头肉外,还研发出包括盐边牛肉、盐边腊肉、盐边香肠、盐边火腿等多个可持续发展的盐边乡村特产类项目来充实“攀乡”这个品牌,更有攀枝花的热带水果、果干、菌类等做支撑,在提升品牌价值的同时,为本地的乡村振兴和旅游事业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自品牌成立以来多次获得旅游类奖项,2007年荣获四川省特色旅游产品优秀品牌、四川省特色旅游产品金奖,并在2007年攀西博览会上获金奖;2010年荣获义乌旅游商品博览会金奖;2021年入选四川省省级天府旅游美食候选名单等;企业由最初的没有固定摊位到后面的25平方米家庭式作坊成长到现在6000平方米规模,总投资1000余万元,企业分生产和营销管理两个区域。生产区建设有先进的肉制品生产车间、净化包装、微生物检验室等,内分布肉制品、调味品、食用菌干制品、水果制品四条生产线,设计产能2000余万吨,产值6000余万元。
非遗体验地点、全国旅行打卡地:攀枝花市盐边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传统医药类非遗的现状与价值传统医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健康智慧,也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中国作为传统医药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传统医药类非遗资源。
“传统医药”类非遗为什么要走职业化、产业化发展之路?1.保护与传承的需要职业化通过建立标准化的培训和教育体系,确保传统医药的知识和实践能够被准确传递。
首届《非遗从业认证证书》“传统医药”类非遗人才培训班招生简章甘肃中医药大学官网地址链接:https://jxjy.gszy.edu.cn/show/id/674.html
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校教育的国际理念与中国实践本文发表于《西北民族研究》2025年第1期(总第130期)作者简介马千里,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五一非遗热点概览2025年五一假期期间,全国各地举办了丰富多彩的非遗主题活动,从北京的世界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到浙江的"非遗焕新购物月"
“青年非遗视频创作哺育行动”哺育名录第一批入选名单为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精神,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效能
国家艺术基金(一般项目)2026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申报指南国家艺术基金面向社会受理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的申报,组织专家评审,确定资助项目和资助额度,并实施监管。
非遗产业如何为自驾旅游提供有针对性服务?非遗产业与自驾旅游的融合发展基础非遗产业的定义与内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