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学院
《文化典藏留遗韵,“非遗”校园展新风——以北京市小学为例》
课题负责人:姚婧
课题内容简介:
本课题围绕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为唤起新一代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基于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北京市对非遗进校园高度重视的背景,立足教育学、心理学基础,探寻更加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机制,助力推动我市非遗进校园的有效开展。项目致力以弘扬“非遗文化”为主线,以曹氏风筝、毛猴、造纸、灯彩、兔儿爷等非遗为切入点,结合自身专业特长,通过公众号、抖音、小红书等媒体打造传播阵地,科普非遗知识;通过撰写教案、录制微课、亲身示范等方式与各院校合作,推广非遗文化;通过探访非遗文化名人,感受匠心传承,促进非遗文脉代代传。项目组基础扎实,前期工作饱满,已经先后在幼儿园、社区、教育机构等多次开展活动,得到了各方的一致好评,并得到了中国青年网、《工人日报》、搜狐网等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一、选题依据
(一)国内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1)非遗进校园较为宏观,个体研究案例不多
国内学者对非遗教育传承现状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层面,对个案的研究数量不多,且集中于贵州、四川、云南。如云南富宁壮族地区的“坡芽歌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责任的探究;以重庆巴蜀小学为例的非遗在学校课程中的整体构建,面向儿童的非遗交互体验研究;以苏州非遗馆桃花坞展区为例等。学者马知遥与常国毅发觉非遗教育对于促进学生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创造性地提出通过“非遗教育者共同体”与“非遗学科共同体”培养通识性非遗教育人才和专业性非遗教育人才,希望走出一条中国本土的非遗保护道路——建构非遗教育共同体。从个案的视角出发,探究不同地区的优秀非遗教育案例背后的文化逻辑与实现路径,为更好开展非遗传承教育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2)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
学者们建议政府尽快出台非遗教育专项法规,为非遗学校传承提供组织保障和资金保障、完善监督和评估机制、建立传承人聘任和激励机制等。张卫民认为教育部门应参照我国《义务教育法》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法》,明确学校传承非遗的义务主体,强制性地规定学校开展非遗教育实践。杨晓红在《文化自信视域下的非遗校园传承与实践探索》指出现有优秀的传承人短缺、部分传承人素养偏低,与非遗进校园的公益性产生冲突。陈颖分析了非遗师资队伍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岳淑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校园非遗教育的现状以及如何更好的从理念上建立起学习传承非遗的意识。飞丽花希望编写非遗校本课程,让学生学习非遗,为非遗传承注入不竭动力。
2.北京市非遗研究现状
非遗进校园文化传承的研究非常丰富,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但较少学校开展关于非遗的课题研究,研究者多从学校教育本身出发分析如何让非遗更好的融入中小学教育当中。
(1)北京市非遗出现众多亮点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学者黄仲山指出,从总体布局总体来看,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播工作按既定轨道推进,同时也出现许多新亮点。北京市将非遗作为课堂和课下教育的重要内容,京剧、抖空竹、太极拳、踢花键、北京童谣等非遗技艺在北京的许多中小学普及开来;与此同时,加强非遗传播的师资建设,通过教师培训、课题研讨等形式,加强教师非遗教育的能力。除此之外,许多学校还邀请非遗技艺传承人走进校园,传承技艺,培养非遗的土壤。首都师范大学的学者徐唯以北京赵登禹学校开发非遗课程的探索为例,介绍非遗课程的有效实施情况,叙述赵登禹学校非遗课程从无到有、再到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的过程,全面展现了非遗教育进校园的有益尝试与良好效果,用实际的案例分析非遗课程在促进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历史,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理解、促进文化自信生成、培养爱国情怀、促进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重要积极作用。
(2)北京市非遗进校园备受关注
近年来,大兴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理念,发挥创新与融合“双引擎”作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通过深挖非遗文化,打造非遗特色精品和品牌,积极探索“非遗+”模式。海淀区举办五届京津冀“非遗进校园”交流会“非遗进校园”成果展,通过三地代表性非遗项目的联合展示以及非遗学者、工作者的深度交流,分享经验、展示案例成果,扩大社会影响。其他城区更是紧追其后,开展各项非遗进校园活动,吸引更多的年轻力量参与保护传承,让文化自信自强在年轻人心中深深扎根。
(二)国外研究现状
在遗产教育方面,欧美国家注重对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Hunter 认为遗产教育是一种教学和学习方法,旨在通过文化遗产培养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了解。遗产教育需要通过多种学科的教学方法,提高了人们的认识、欣赏、保护文化遗产 的意识。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方面,欧美国家注重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非遗的学校传承主要集中在亚洲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可追溯至日本的“无形文化遗产”一词。1950 年,日本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将“无形文化财”、“民俗文化财”等纳入保护范围,日本是最早进行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
日本对非遗的学校传承主要集中在传统手工艺项目上,并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中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的何彬、马文聚焦于日本的非遗研究现状,从概观日本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及反思的角度出发,综述日本有关学科的设置、课程内容及其近年的变化,指出日本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着眼于培养多元化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注重非遗人才培养的多学科化、高层次化等,为我国高校非遗教育学科和教育课程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反思。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非遗学校传承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国内对非遗学校传承的研究不断涌现,大多数学者都是以某学校或某非遗项目为研究对象,分析学校传承非遗的现状,主要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缺乏对实施效果的评价方法与体系。第二,多强调政府建议出台相关政策,对小学阶段非遗认知型群体培养缺乏关注,非遗学校传承中文化内涵挖掘和阐释不足。第三,多强调将非遗作为教育资源融入学校艺术性课程和基础性课程中,缺乏对某个非遗项目进行专门的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
上述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基础,此次科研研究对象25所学校非遗进校园现状涵盖大中小不同学段,且形式多样,可作为“非遗”进校园研究的典型个案,更具代表性,能够为“非遗”进校园研究研究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样本。
(四)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
1.学术价值
党的二十大以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成为当前文化发展一大重点目标。而非遗正是推进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和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非遗文化传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此次课题研究将围绕“非遗进校园”背景,结合线上与线下多种形式进行授课,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站在非遗价值与人才培养层面分析。对于在信息时代背景下非遗传承较为困难,校本课程质量低等不足的问题,将拟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探寻“非遗进校园”有效开展的策略和路径。
2.应用价值
此次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可以加快信息技术与非遗课程的融合。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支持非遗文化传承的广泛度与新颖度,为实现非遗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做铺垫。
此外还可以进行非遗课程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强化。通过借助信息技术等教学工具,在非遗课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动画、线上线下授课等多种形式展开教学,以此调动学生学习非遗文化的主动性和兴趣性,改善传统课堂的枯燥。让学生对于非遗文化与传承产生兴趣。进而达到“非遗文化进校园”唤起新一代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学习的目的。
二、研究课题内容
(一)核心概念
本研究中非遗是指可以在学校开展的,学生可以动手实践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皮影、兔儿爷、绒鸟等北京特色非遗。
(二)研究对象
此课题主要研究对象为北京市顺义区G小学、北京市海淀区C小学、北京市平谷区Q小学、北京市昌平区W小学、北京市朝阳区A小学等25所学校目前非遗进校园课程开设情况,以小学3-4年级为主要调查对象。
(三)总体框架
此次课题研究工作由以此工作内容构成: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阶段。该部分主要借助文献梳理的方式对国内相关成果进行分析,在明确当前研究空缺、前人研究思路的基础上,结合课题组成员对非遗进校园现状了解的调查,明确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其次,该部分主要工作还包括概念界定,主要界定词汇为“非遗”,界定均从教育视角出发,这位后续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现状梳理。以北京25所学校非遗进校园背景下,落实非遗教育的全面开展,以小学3-4年级为主要调查对象。借助调查法、访谈法等多种形式,发现并总结25所学校的非遗进校园所存在的不足、缺陷,并将其汇总。主要问题包括:非遗传承较为困难、非遗校本课程质量较低、学校课程资源较少等。
第三部分,对策拟定。针对上述不足,以信息化教学为依托,探究非遗进校园有效开展的策略方法,从教师、教学以及教材方面提出对应策略。
(四)研究目标
本调研立足于北京市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精确分析,调研学生对非遗的看待方式和授课内容的侧重,以实现非遗的“供给端”和“需求端”之间的平衡,建立稳定的良性循环。本调研通过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与田野调查法对北京市内非遗进校园的现状和挑战进行充分调研。通过考察和揭示非遗进校园传承需求,分析现有校本教材、师资以及学生接受度,重点了解学生对非遗的看待方式和对非遗授课内容,以促进非遗进校园的传承和发展。通过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期望,可以调整非遗教育的策略和内容,使其更贴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从而提高非遗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以促进非遗的代代传承,并实现非遗文化传承感浓厚的社会氛围。
三、项目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1.挖掘非遗与博物馆文化之间的联系,探寻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理念。
博物馆在当今社会当中承担着文化传承、传播、共享、创新和发展的责任,对推动未来社会发展具有巨大推动力量。本项目基于非遗与博物馆文化之间的联系,通过对国内外博物馆及相关文创产品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属性特点。同时,将非遗元素融入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当中,围绕合作单位——北京文旺阁木作博物馆进行开发具有非遗特色的博物馆文创产品。为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为非遗的存在形式提供新的道路。
2.丰富小学非遗课程理论,弥补非遗课堂中教学策略的不足
目前,我国对于高校非遗课程体系研究颇丰,但是针对小学非遗课程的相关研究数量较少。为丰富小学非遗课程理论,本项目对此进行一定的补充,为之后的小学非遗课程理论设计的充实提供新的思路与借鉴蓝本。通过教学实践,提供非遗课程开发思路,总结值得借鉴的非遗课堂教学策略,为深入研究小学非遗课程设计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
(二)实践意义
1.非遗实践丰富课堂,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体验型学习模式来调动学生的感官,从而对非遗的教学内容有更加直观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制作非遗文创产品,加深所学非遗知识,获得自己的亲身经验。通过AR等技术为学生创界真实的文化互动情景,带给学生更加生动、切身的体验。促进学生对于中国非遗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于非遗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于非遗的审美意识,增强学生审美体验
小学是塑造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本项目致力于增强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世界,获得更多启发,从而实现全面性发展。本项目通过让学生亲手制作毛猴、泥人、风筝、兔爷等非遗文创产品,逐步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基于每个学生的天性特征,进行针对性的审美导向,从而塑造出合理的审美观。
3.提升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感知能力与理解能力
本项目开发的非遗课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常见文化场景,于细微处见精神,以毛猴、泥人、风筝、兔爷等非遗文创产品为切入点,由点及面地感受中华文化。带给学生与中华文化的邂逅,引领学生触碰中华文化的冰山一角,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对于非遗的感知能力,引导学生自觉挖掘中华文化之美。
4.助力非遗传承传播,打造高素质非遗教师团队
通过文献调查法、访谈法、实践调研等多种研究形式,基于我国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的深刻见解,科研组成员能够加深对于非遗教育的理解,对其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实践教学来提升科研组成员对于传播非遗的自觉性与使命感,积极培养热爱非遗的师范生队伍,积极跟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项目的号召。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此次课题研究运用的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调查问卷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行动研究法。
(二)研究计划
确立预期项目总目标:根据回收的数据,重点研究非遗与小学课程结合的可行措施,实现地域传承。通过记录课题组实地走访北京非遗园的经历,完成以传统非遗为主题的微课视频的拍摄及非遗宣传纪录片的拍摄,制定一套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贯穿于小学教学中的策略。
逐步完成阶段性目标:进行问卷调查,面谈采访,完成调研报告,设计出一份切实可行的教案,实地走访,完成纪录片的拍摄,记录实践期间的工作数据,完成工作报告,最终汇总进行报告总结,完成论文。
五、本项目有关的研究积累和已取得的成绩
(一)目前课题组成员与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以下简称为“宋中心”)、文旺阁木作博物馆、鲁团社区青年汇达成长期的项目合作。
图5-1 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回函
图5-2北京文旺阁木作博物馆回函 图5-3 鲁团社区青年汇回函
非遗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枢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敦煌美学密切相关。
传承非遗 打造传世经典 宝马7系“非遗车”捐赠清华美院专访清华美院工业设计系主任 张雷从2007年开始宝马发起了“ BMW 中国文化之旅”企业社会责任项目,聚焦中国传统文化保护
汽车企业参与非遗保护的背景与意义汽车企业社会责任的新维度随着企业社会责任(CSR)理念的深化,汽车企业不再局限于关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而是开始将文化保护纳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
“赵朴初文化”创意设计征集活动启事——传承朴初精神,创意文化表达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学习弘扬赵朴初文化精神与艺术成就,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融合
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消费趋势报告一、市场规模与增长动力1.市场规模突破千亿2025年,我国非遗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000亿元,较2020年增长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