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培训班面向全国招生。
《非遗从业认证证书·中药师》
《非遗从业认证证书·中药炮制师》
《非遗从业认证证书·中药制剂师》
《非遗从业认证证书·中药方剂师》
申报人员包括:
中医师、中医师承人员
中医各流派传承者
中药师
中药炮制师
中药制剂师
中药方剂师
传统医药学研究者
通过师承方式学习传统医学的从业者
确有专长并通过考核的传统医学人员
民间传统医药秘方师承者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提升“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水平,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传统医药”非遗从业者,特举办首届《非遗从业认证证书》“传统医药”类非遗人才培训班。
本培训班旨在通过专业而系统的教学与实践培训,使学员掌握“传统医药”非遗项目的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培养学员非遗职业化发展能力,通过学习达到相应的职业能力水平。取得非遗从业认证培训证书的学员,在个人成长机会、社会参与程度、国家政策扶持等诸多方面拓宽职业发展路径,本证书作为职业发展、人才选拔、培养测评、考核聘用、职业晋升的依据,可作为学员在“传统医药”非遗领域从业的资质证明,在全国范围内通用。
1.依据国家人才发展工作和信用体系建设规划要求,申报《非遗从业认证证书》培训的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无不良记录,在“传统医药”非遗技艺或“传统医药”知识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能够独立完成非遗职业传承任务。
2.从事“传统医药”技艺传承需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或者是参加过相关培训,在“传统医药”方面取得一定成绩,受到社会认可。
3.培训对象
“传统医药”代表性非遗传承人
“传统医药”非代表性传承人
“传统医药”从业者或中医师
“传统医药”爱好者或研究者
注意:每一位学员先提交报名材料,必须通过初步资料审核,才能参加本次培训班。
不符合招生要求者,不能参加本次培训班学习。
培训时间:2025年6月20日(星期五)至6月22日(星期日)共三天
培训地点:甘肃中医药大学(五里铺校区)
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定西东路35号,邮编:730000
1.授课主要内容包括:
*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医诊疗法、中药炮制技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等。
*“传统医药”非遗项目的政策法规、历史文化、理论知识、实操技能、实践案例及创新与发展策略等。
郑贵森专家简介:
原甘肃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工作30余年,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甘肃省营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营养学会注册营养师,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甘肃省预防医学学会副会长,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带头人。近年来进行甘肃省中药资料普查、分布、保护利用与食品营养研究,培养了一支多学科、多平台、多领域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科研团队。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研究团队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研究团队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培养研究生近10名。
梁永林专家简介:
中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教育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教学团队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评审专家,2024年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中华中医药学会梁永林名医名家科普工作室负责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核心课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联盟理事,国家首批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播专家团首席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巡讲专家。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医师规培师承导师。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内经)教研室主任,中医基础理论学科负责人,《黄帝内经》研究与文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发表论文160余篇,SCI 5篇,主持参与科研10余项。
吴建军专家简介:
博士,教授,甘肃省教学名师,2024年甘肃省园丁奖。主要从事中国西部地区高发慢性病的病因、防治策略研究。现任甘肃省预防医学会副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检验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疾病模型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抗癌协会肿瘤流行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实验与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主编、副主编、编委参与国家“十三五”、“十四五”教材10余部。
2.授课内容《我国职业发展历程、职业晋升路径及职业发展规划》
人社部职业人才培训专家连仁杰简介:
高级工程师,高级考评员、竞赛裁判员,曾就职国务院国资委下属专业人才处和技能鉴定处处长,负责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一级职业标准、培训教材和考核题库的开发工作,组织开发并参与编制国家职业标准10余个、行业职业标准40余个、行业培训教材10余套。
3.授课内容《“传统医药”类非遗职业化、产业化发展路径》
中国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副主任严敬群简介:
中国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副主任,中华网非遗频道总编,国家公共云平台非遗课程专家,非遗职业化、产业化指导师,客座教授,研究生行业导师,社科院、北大文创、清华美院等学术会议特邀非遗演讲嘉宾。
1.证书一:
学员完成培训计划所规定的课程经考核合格,颁发甘肃中医药大学盖章的培训结业证书;
2.证书二:
学员完成培训计划所规定的课程经考核合格,经专家职业认证合格并官网备案后,颁发“传统医药”类《非遗从业认证证书》。
《非遗从业认证证书》许可及备案信息:
* 国家人社部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000101009
* “全国职业信用评价网”提供人才信息备案,官网二维码可查。
* 《非遗从业认证证书》为:非遗从业认证、职业能力证书
1.报名时间:即日起至2025年6月15日截止
2.报名方式:
请将个人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从业经历、已经取得的成果、手机号等资料发送到报名邮箱83262379@163.com,邮件主题请注明“传统医药非遗培训班报名”。通过资料审核者,下发本次培训班正式录取通知书。
3.培训费用:
学员缴纳一定培训费用,费用包含培训费、资料费、考核备案及2个证书的工本费等。
学员的交通、食宿费用自理。
联 系 人:李斯斯
联系电话:183 0162 6652
联 系 人:严敬群
咨询电话:138 1029 5118
甘肃中医药大学
北京敬业乐群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传统医药类非遗的现状与价值传统医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健康智慧,也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中国作为传统医药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传统医药类非遗资源。
“传统医药”类非遗为什么要走职业化、产业化发展之路?1.保护与传承的需要职业化通过建立标准化的培训和教育体系,确保传统医药的知识和实践能够被准确传递。
首届《非遗从业认证证书》“传统医药”类非遗人才培训班招生简章甘肃中医药大学官网地址链接:https://jxjy.gszy.edu.cn/show/id/674.html
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校教育的国际理念与中国实践本文发表于《西北民族研究》2025年第1期(总第130期)作者简介马千里,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五一非遗热点概览2025年五一假期期间,全国各地举办了丰富多彩的非遗主题活动,从北京的世界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到浙江的"非遗焕新购物月"
“青年非遗视频创作哺育行动”哺育名录第一批入选名单为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精神,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效能
国家艺术基金(一般项目)2026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申报指南国家艺术基金面向社会受理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的申报,组织专家评审,确定资助项目和资助额度,并实施监管。
非遗产业如何为自驾旅游提供有针对性服务?非遗产业与自驾旅游的融合发展基础非遗产业的定义与内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定义